河南博物院馆藏丰富,文物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现有馆藏文物 17 万余件 (套) ,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各个历史阶段,其中不乏众多国宝级文物,它们犹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生动展现着中原大地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以下为你介绍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
贾湖骨笛:这是一支来自新石器时代的骨笛,距今约 7800 - 9000 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堪称 “中华第一笛”。骨笛由丹顶鹤尺骨制成,长 23.6 厘米,笛身钻有 7 个音孔,历经数千年,依然保存较为完整。令人惊叹的是,它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乐曲,还能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贾湖骨笛的出土,将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从距今 5000 年左右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提前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 ,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对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价值。
杜岭方鼎:商代早期青铜器,1974 年出土于河南郑州商城遗址。通高 87 厘米,口长宽 61 厘米,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堪称中国乃至世界青铜时代的第一座青铜文明纪念碑。鼎身装饰着饕餮纹与乳钉纹,这也是目前发现最早装饰这两种纹饰的中国礼器。杜岭方鼎的存在,彰显了早商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是研究商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
妇好鸮尊:1976 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宫殿宗庙遗址西南侧妇好墓,为商代晚期器物。“妇好” 是商王朝武丁的妻子,也是一位征战四方的女将。在中国古代,猫头鹰被视为战争之神,妇好鸮尊正是最早的鸮形酒器,它通高 46.3 厘米,整体作鸮形,宽嘴突眼,高冠有小耳,双翅并拢,粗壮的两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个支点,造型雄浑厚重,神态庄严,无愧于战神之称号。妇好墓出土的青铜礼器、武器群,是商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体现,见证了中国青铜时代发展到一个新高峰。
玉柄铁剑:1990 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 2001 号墓(虢季墓),属西周晚期文物。它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于一体,在剑身和玉柄接合处镶嵌有绿松石,制作精美。玉柄铁剑的出土,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 200 年,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被誉为 “中华第一剑”。它的出现,标志着铁器时代的萌芽,预示着青铜时代行将过去,对研究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莲鹤方壶:1923 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为春秋时期的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壶通高 117 厘米,主体装饰繁复精致,壶身四面遍饰蟠龙纹,冠盖上有双层镂空莲瓣,莲瓣中央一只仙鹤昂首而立,引颈鸣啼,振翅欲飞,造型灵动。莲鹤方壶不仅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观念和艺术理念,反映了青铜艺术在春秋时期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更蕴含着春秋大变革下百家争鸣、力求解放的时代精神,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
云纹铜禁:1978 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 2 号楚墓,是春秋时期承置酒器的案具。通高 28.8 厘米,长 103 厘米,宽 46 厘米,整体用失蜡法铸就,工艺精湛,造型奇妙。文献所见中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而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 1100 年,证明了至少在 2500 多年前的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就已相当成熟,它是中国固有的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
四神云气图壁画:西汉早期的墓葬壁画,被绘于墓葬顶部,画面中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栩栩如生,四周还有神山云绕,灵芝、花朵生长蔓延。壁画长 5.14 米、宽 3.27 米,面积达 16.8 平方米,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墓葬壁画,被学者们赞誉为 “敦煌外之敦煌”,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宗教信仰和丧葬文化等具有极高价值。
武则天金简:1982 年被当地农民在中岳嵩山峻极峰发现,是唐代武则天时期的文物。金简长 36.2 厘米、宽 8 厘米、厚 0.1 厘米、重 223.5 克,整体无纹饰,正面双钩錾刻铭文 3 行 63 字。公元 700 年 7 月 7 日,77 岁的女皇武则天来到嵩山举行道教祭祀活动,刻下投龙金简,派遣道士胡超将其在嵩山山门投下,以求除罪消灾。这是武则天所遗留的唯一一件与她本人有关的可移动文物,为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政治、宗教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1987 年出土于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是北宋晚期御用汝官窑烧制的瓷器。高 19.6 厘米,口径 5.8 厘米,足径 8.4 厘米 。汝官窑烧造时间极短,只在北宋晚期烧了大约 20 年,之后汝窑消失,技术失传。宋徽宗喜爱的 “雨过天晴云破处” 的天蓝色成品率极低,目前传世天蓝釉器物仅有 4 件,而这件鹅颈瓶是唯一的刻花作品,堪称瓷器中的稀世珍宝,举世无双。
河南博物院不仅拥有丰富的馆藏,其展览更是精彩纷呈,涵盖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从多个角度展示中原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基本陈列《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是河南博物院的核心展览,以中原的建都历史为主线,整合河南地区的文物优势,展示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轨迹。展览分为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东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七个部分,共 10 个展厅 ,使用了 5000 余件套精品文物,包括贾湖骨笛、妇好鸮尊、莲鹤方壶等九大镇馆之宝,生动再现了中原文化的悠久与辉煌,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在新石器时代展厅,贾湖骨笛静静陈列,仿佛诉说着远古时期的音乐传奇;夏商展厅中,妇好鸮尊以其雄浑厚重的造型,彰显着商代青铜文化的辉煌。
在展览展示方面,河南博物院引入了大量高新科技,打造沉浸式展览,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2025 年 1 月 15 日起开展的 “唐宫夜宴 XR 大空间沉浸展” 便是典型代表 。该展览以同名节目为蓝本,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多人 XR 大空间数字化交互技术等,将观众带入繁荣昌盛、文化璀璨的盛唐时代。观众只需佩戴轻便专业 VR 头显眼镜,就能一秒穿越至唐玄宗天宝三年的洛阳,化身文物修复实习生,与虚拟角色唐小妹一同漫步于唐代的酒肆街市,深入了解文物的传承和背后的故事,还能与李白、杜甫交流,欣赏唐代乐师安金藏的精彩表演,感受洛河的夜色美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成为历史的参与者,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除了沉浸式展览,河南博物院还利用 5G、全息影像、人工智能等技术,让文物 “活” 起来。通过采集文物高清照片,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计算技术,自动生成被拍摄文物的三维模型,在 5G、全息影像等技术的辅助下,文物信息得以情景化、可视化呈现。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扫描文物,便能看到文物的三维模型,还能了解文物的详细信息和背后的历史故事,实现了文物与观众的互动。比如,观众在参观妇好鸮尊时,通过手机扫描,就能看到妇好鸮尊的三维模型,还能听到关于妇好的传奇故事,以及商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让观众对文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
在社会教育方面,河南博物院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提供了学习和体验历史文化的机会。“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博物馆主题系列研学活动,以博物馆教育属性为先导,立足丰富的馆藏资源,展开一系列浸润式历史文化行走课堂,带领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探寻 “国宝” 文物的伟大传奇,感触中原文化的辉煌历史。在研学活动中,专业讲解员会围绕众多热门文物和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互动解答,讲授文物背后的故事。孩子们还会根据老师的提问和开放性问题,在博物院里寻找答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探索精神 。
河南博物院,这座承载着中原大地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殿堂,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次展览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它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地,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以及精彩纷呈的互动体验,河南博物院让古老的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人们了解中原文化、感受中华文明魅力的重要窗口。
在这里,你可以聆听贾湖骨笛穿越八千年的悠扬旋律,领略杜岭方鼎的雄浑大气,感受妇好鸮尊背后的传奇故事。你还可以参与沉浸式展览,与历史人物 “对话”,亲身体验考古发掘的乐趣。每一次走进河南博物院,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之旅,都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