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山大熊猫博物馆占地面积 2500 多平方米,整体造型仿佛是从山林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
它采用了穿透式自然借景设计,没有传统建筑那种厚重的围墙和封闭的空间。巨大的玻璃幕墙和通透的结构,让自然光线毫无阻碍地洒入馆内,也让馆内的游客能够随时欣赏到外面的自然风光。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更像是一个精心打造的窗口,将大熊猫的栖息地与人类的探索求知紧密相连。
博物馆的屋顶设计独具匠心,起伏的线条模拟着瓦屋山的山峦轮廓,与远处的山脉相互呼应。屋顶上种植着各种当地的植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绿意盎然,仿佛是一个空中花园。这些植物不仅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调节室内温度,减少能源消耗,体现了建筑的环保理念。
走进博物馆的庭院,发现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自然元素。潺潺的溪流从庭院中穿过,溪水清澈见底,溪中的石头和水草清晰可见。溪边的树木郁郁葱葱,为整个庭院提供了自然的遮蔽。沿着溪流漫步,仿佛置身于大熊猫生活的原始森林中,让人的心灵瞬间得到了宁静。在庭院的角落,还摆放着一些大型的熊猫雕塑,它们形态各异,或憨态可掬地吃着竹子,或调皮地玩耍着,生动地展现了大熊猫的可爱形象,也为博物馆增添了一份活泼的氛围。未踏入馆内,已经对馆内的一切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揭开大熊猫的神秘面纱。
馆内设有展陈厅、体验厅、报告厅三个展厅,每个展厅都独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大熊猫的魅力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展陈厅是博物馆的核心区域,这里区别于传统的叙事方式,以大熊猫的口吻来讲述它们的故事。一进入展陈厅就被一个巨大的裸眼 3D 柱多媒体互动系统吸引住了。柱体上,一只可爱的大熊猫仿佛从远古时代穿越而来,生动地讲述着它们家族的演变历程。从 800 万年前的始熊猫,到如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它们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无数的变迁,却始终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在展陈厅的一侧,有一个触屏式的熊猫家族演变介绍区域。轻轻触摸屏幕,就可以详细了解到每一个熊猫物种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分布情况。通过这些介绍,深刻地感受到了大熊猫家族的庞大和复杂,也对它们的进化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除了家族演变的介绍,展陈厅还讲述了大熊猫在瓦屋山的生活故事。通过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一段段珍贵的视频以及实物展示,仿佛看到了大熊猫在这片广袤的山林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它们在竹林中悠然自得地吃着竹子,在雪地里嬉戏玩耍,在溪边喝水解渴,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这个展厅里,还有许多互动装置,让人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熊猫。比如,有一个模拟大熊猫觅食的互动游戏,需要通过操作手柄,帮助虚拟的大熊猫在茂密的竹林中找到最鲜嫩的竹子。这个游戏不仅有趣,还体会到了大熊猫觅食的不易,也更加珍惜它们的生存环境。
体验厅是一个充满科技感和互动性的区域,这里运用了沉浸式多媒体、VR、AR 等现代化手段,仿佛置身于大熊猫的栖息地,与这些可爱的动物们亲密接触。
一进入体验厅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整个空间被布置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头顶是茂密的树冠,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束。脚下是松软的草地,偶尔还能看到一些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耳边传来了鸟儿的歌声、溪水的潺潺声以及大熊猫的憨叫声,仿佛真的走进了大自然。
在体验厅的中央,有一个巨大的沉浸式投影区域。站在投影区域内,周围的画面不断变换,时而展现出大熊猫在春天里享受鲜嫩竹笋的场景,时而呈现出它们在夏天里寻找凉爽水源的画面,时而又展示出它们在秋天里与同伴嬉戏玩耍的欢乐时光,时而还能看到它们在冬天里身披白雪,憨态可掬的模样。这些画面栩栩如生,让人仿佛成为了大熊猫生活的一部分,真切地感受到了它们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演化发展。
除了沉浸式投影,体验厅还有许多 VR 和 AR 体验项目。戴上 VR 眼镜,瞬间穿越到了大熊猫的世界。可以近距离观察大熊猫的生活,看它们如何吃竹子、如何睡觉、如何玩耍。甚至还可以和它们一起在森林中漫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而通过 AR 望远镜,可以看到隐藏在森林中的各种野生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体验厅的互动区域也十分热闹,这里有各种科普游戏和知识问答。参与了一个 “大熊猫知识大挑战” 的游戏,通过回答问题,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大熊猫的知识,还获得了一份小奖品,让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报告厅是博物馆举办科普讲座、放映纪录片的地方,虽然这次没有机会在这里聆听讲座或观看纪录片,但能想象到,这里一定是一个传播知识、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热爱的重要场所。
走进报告厅,看到宽敞明亮的空间和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心中充满了期待。这里可以容纳数百人,无论是专业的科研人员,还是对大熊猫充满好奇的普通游客,都可以在这里聆听专家们的讲解,了解大熊猫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保护现状。
通过这些科普讲座和纪录片,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以及保护的重要性。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因此而行动起来,加入到保护大熊猫和生态环境的行列中来 。
在了解博物馆的过程中,得知了一个令人惊喜的信息 —— 博物馆的建设地,正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大熊猫国家公园 “四川 1 号界碑” 所在地。这一发现,让对这座博物馆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
2017 年 1 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启动,2021 年 10 月正式设立,范围横跨川陕甘三省,其中四川占绝大部分。而编号为 “SC0001” 的 “四川 1 号界碑”,就定位在了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景区大门前约 300 米位置 。这块界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识,它更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长的见证者,是这片土地成为大熊猫重要家园的有力证明。
瓦屋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一直以来都是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野生大熊猫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2022 年 8 月 27 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平台管理员收到一条实时传输回来的野生大熊猫倒立撒尿视频,拍摄地点位于瓦屋山区域核心保护区海拔 2067 米处,这一珍贵的画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而在 2023 年 2 月 28 日至 3 月 13 日期间,大熊猫国家公园瓦屋山区域智慧林草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布设的红外相机,更是在半个月内先后多次拍摄到野生大熊猫外出活动的珍贵视频和图片。从这些画面中可以看到,几只野生大熊猫活动环境明显不同,有的在雪地、有的在茂密的森林,活动时间也有早有晚,它们时而倚着树干磨皮擦痒,时而闻嗅树干,时而驻足觅食,画面呆萌可爱。在半个月时间内发现如此多野生大熊猫的活动图像,这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都比较少见。
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不仅让们看到了大熊猫在自然环境中的可爱模样,也让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瓦屋山作为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性。而博物馆建设在 “四川 1 号界碑” 地,更是将这种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仿佛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保护与传承的纽带,让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以及保护大熊猫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
站在博物馆前,看着不远处的 “四川 1 号界碑”,心中充满了感慨。这片土地,承载着无数的希望和梦想,它不仅是大熊猫的家园,也是们人类共同的财富。希望通过这座博物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大熊猫,关注生态保护,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家园 。
当踏出瓦屋山大熊猫国家公园博物馆的那一刻,心中满是震撼与感动。这场奇妙的博物馆之旅,不仅让近距离领略了大熊猫的可爱与珍贵,更让深刻认识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这座博物馆就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通过丰富多样的展示手段和互动体验,将大熊猫的奥秘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们面前。它不仅是一个科普的场所,更是一个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在趣味互动中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种下保护动物的种子;成年人可以深入探究大熊猫的生态环境,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老年人则可以在这里回忆往昔,感慨大自然的神奇与脆弱。
博物馆对科普教育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的生存现状,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通过那些栩栩如生的展品、生动有趣的互动装置以及专业的讲解,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从而激发起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保护意识。
衷心地期待这座博物馆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希望它能够继续发挥科普教育和生态保护宣传的重要作用,成为连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大熊猫保护事业,从自身做起,为保护这些可爱的生灵和它们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如果你也对大熊猫充满好奇,对大自然充满热爱,那么一定不要错过瓦屋山大熊猫国家公园博物馆,来这里开启一场与大熊猫的奇妙邂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