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 11 中,这所承载着无数师生回忆与梦想的学府,自 1978 年 10 月建校以来,宛如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枝繁叶茂 。建校之初,学校规模较小,却怀揣着培育人才的伟大梦想,在艰苦的条件下艰难起步 。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塘沽 11 中始终勇立潮头 。从最初的摸索前行,到逐渐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每一步都凝聚着师生们的心血与汗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教学设施日益完善,从仅有几间简陋的教室,到如今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先进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以及藏书数十万册的图书馆,硬件设施的提升为师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
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和优化,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加入进来 。他们中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也有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 。如今,学校教职工已达 100 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 28 人,中级教师 43 人,研究生学历 1 人,大本学历 78 人 。获天津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教师 1 人,塘沽区首届首席教师、第三届 “十佳” 教师 1 名,塘沽区第五届学科带头人 2 名,区、校级骨干教师 20 名 。强大的师资力量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
多年来,学校坚持用雷锋精神办学育人的办学特色,把平等、尊重、博爱、和谐办学理念融进学校整体管理当中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每年的学雷锋月,学生们都会走进社区、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他们为孤寡老人打扫房间、表演节目,给老人们带去温暖与欢乐;在社区里,他们清理环境卫生、宣传环保知识,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让雷锋精神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
塘沽 11 中校史馆的布局独具匠心,仿佛是一部立体的史书,每一个区域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篇章 。踏入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醒目的学校标志性建筑的微缩模型,它精致而逼真,瞬间唤起人们对校园的熟悉与亲切之感 。模型周围,环绕着一组展现学校不同时期校园风貌的大幅照片,从最初略显简陋的校园建筑,到如今现代化的教学楼群,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学校在岁月中的变迁 。
沿着通道前行,依次进入 “初创岁月”“发展历程”“辉煌成就” 等不同展厅 。“初创岁月” 展厅空间相对紧凑,营造出一种质朴而坚韧的氛围 。墙壁上挂着建校时的文件、规划图,以及当时师生们艰苦办学的场景照片 ,泛黄的纸张和略显模糊的画面,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充满艰辛与希望的日子 。展厅中央,摆放着一些简单的桌椅教具,还原了当年课堂的模样 。
“发展历程” 展厅则更为开阔,采用了线性叙事的布局方式 。沿着墙壁,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示着学校在不同阶段的重大事件、教育改革举措以及师生活动照片 。展厅内还设置了几个互动区域,通过多媒体设备,参观者可以点击查阅详细的历史资料,深入了解每个事件背后的故事 。例如,在介绍学校开展的一次重要的教学改革实验时,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说明,还播放了当年参与实验的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视频,让参观者能够更全面地感受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
“辉煌成就” 展厅无疑是校史馆的核心区域,这里灯光更为明亮,陈列也更加精美 。巨大的荣誉墙占据了一面主要墙壁,上面挂满了学校获得的各种奖牌、奖杯和荣誉证书 ,它们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彰显着学校的卓越成就 。展厅中央,摆放着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如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的科技发明模型、艺术作品等 ,展示了学生们的才华与创造力 。
这种布局设计,从入口的整体引导,到不同展厅的深入叙事,既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又能够让参观者逐步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历史,仿佛亲身经历了学校从创立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
在塘沽 11 中校史馆丰富的展品中,每一件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学校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
一张拍摄于 1980 年的运动会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照片中,简陋的运动场上,学生们穿着朴素的运动装,却个个精神抖擞 。他们在跑道上奋力奔跑,在跳远沙坑边纵身一跃,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激情 。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学校早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更展现了当时师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照片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据一位当年参与运动会的老教师回忆,那次运动会上,一位短跑选手在比赛前意外扭伤了脚,但他坚持要完成比赛 。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他一瘸一拐地跑完了全程,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这个故事成为了学校体育精神的生动写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勇往直前 。
一本 1985 届毕业生的留言册同样承载着深厚的情感 。翻开留言册,泛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毕业生们的临别赠言 。有的同学表达了对老师辛勤教导的感激之情,有的抒发了对同窗友谊的不舍,还有的写下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抱负 。这些充满真挚情感的文字,穿越了时空,让今天的参观者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毕业生们的青春热血和纯真情怀 。一位校友在看到自己当年的留言时,不禁热泪盈眶 。他感慨地说:“这些留言让我想起了那段无忧无虑的校园时光,也让我意识到,无论走得多远,母校始终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
在塘沽 11 中校史馆,雷锋精神无疑是最耀眼的文化标识,贯穿于学校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校史馆专门开辟了雷锋精神传承展区,这里陈列着雷锋的画像、日记影印本,以及学校师生历年来学雷锋活动的丰富资料 。
一幅幅照片生动地记录了学生们参与学雷锋活动的场景 。有学生走进社区,为贫困家庭的孩子辅导功课,耐心讲解难题,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学生志愿者们认真的表情,展现了乐于助人的精神 ;还有学生在校园里自发组织的爱心义卖活动,将筹集到的善款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 ,活动现场热闹而温馨,大家都为能够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自豪 。
此外,校史馆还展示了学校编写的一系列雷锋精神校本教材 。这些教材从不同角度解读雷锋精神,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 。其中一本教材里,详细记录了学校一位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他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项学雷锋活动,毕业后,投身公益事业,长期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捐赠书籍和学习用品,并亲自前往支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的内涵 。他的故事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让雷锋精神在校园里薪火相传 。
校史馆的学生作品展示区,宛如一座璀璨的艺术殿堂,集中展现了塘沽 11 中学子的卓越才华与无限创造力 。这里陈列着书法、绘画、摄影、科技小发明等各类作品,每一件都凝聚着学生们的智慧与汗水 。
一幅获得市级绘画比赛一等奖的国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 。画面中,青山绿水间,一群孩子在快乐地嬉戏,色彩鲜艳,笔触细腻,展现出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据了解,作者是一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他从小学开始学习国画,在学校美术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技艺不断提高 。他表示,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校园生活和对大自然的观察,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传达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
在科技小发明展区,一个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这个装置由几名学生共同设计制作,利用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自动识别垃圾种类,并进行分类投放 。学生们介绍说,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解决垃圾分类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在制作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诸多技术难题,但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业老师,最终成功完成了作品 。这个发明不仅体现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展示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担当 。
这些学生作品,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示,更是学校教育成果的生动体现 。它们见证了学生们在塘沽 11 中的成长与进步,也激励着更多的同学勇于追求梦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创造精彩 。
校史馆的意义:连接过去与未来
塘沽 11 中校史馆,绝非仅仅是一座陈列物品的场馆,它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紧密地连接着学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对于学校而言,校史馆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史书 。它详实记录了学校从创立之初的艰难起步,到逐步发展壮大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 。从最初的办学理念的确立,到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的独特校园文化,都在馆内得以充分展现 。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传承,成为学校发展的根基与源泉 。它让学校在不断前行的道路上,能够时刻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教训,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从而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始终坚守初心,保持独特的办学特色 。
在激励师生方面,校史馆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力量 。当学生们踏入校史馆,看到前辈们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勤奋学习、追求梦想的事迹,看到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他们的内心会受到极大的鼓舞 。这些真实的故事和榜样的力量,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让他们明白在学习的道路上,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教师而言,校史馆是对他们辛勤付出和教育成果的肯定与展示 。看到学校在自己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进步,会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前辈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和敬业精神,也会激励着新一代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
校史馆还是凝聚校友的情感纽带 。对于毕业离校的校友们来说,校史馆是他们回忆青春岁月、重温校园时光的心灵寄托 。每当他们回到母校,走进校史馆,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老师和同学的面孔,都会一一浮现在眼前 。在这里,他们可以找到自己当年的足迹,感受到母校的发展变化 。校史馆不仅唤起了校友们对母校的深厚情感,也让他们更加关注母校的发展 。许多校友在参观校史馆后,纷纷以各种方式回馈母校,如捐赠资金、设立奖学金、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等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母校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形成了一种校友与母校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