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处,一座承载着千年文明密码的殿堂 ——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自此在杭城大地上熠熠生辉,成为考古与文化领域的璀璨新地标 。这不仅是浙江省首座考古博物馆,更是一扇通向良渚文明神秘世界的大门,它的诞生,标志着我们对历史的探索与传承迈向了新的高度,吸引着无数好奇的目光,去揭开尘封岁月里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踏入玉架山考古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其别具一格的建筑外观,设计团队以 “以玉为媒,间架为山” 为核心理念 ,为这座承载历史的建筑赋予了独特灵魂。
博物馆外立面选用纯白色石材幕墙,简洁而纯粹,石材的质感在阳光轻抚下,既有着岁月沉淀的厚重,又不失现代建筑的轻盈灵动。这些幕墙并非规规矩矩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倾斜角度与起伏线条,巧妙勾勒出山峦的轮廓意象。远观博物馆,高低错落的屋面恰似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周边玉架山遗址的自然地貌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仿佛它本就生于斯长于斯,是这片土地自然生长出的文化结晶。
从传统建筑文化层面来看,其以木结构建筑传统的 “间架” 为空间原型,在东西向将建筑化解为数个并置的展览空间,这不仅是对传统建筑智慧的传承,更是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演绎。这种地景式建筑布局,创造出不同类型的 “间架” 空间,为参观者带来丰富多元的空间体验。当人们穿梭于各个展厅,仿佛置身于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空廊道,既能感受到传统建筑空间营造的秩序感,又能体会到现代建筑设计带来的开放性与互动性。
再看博物馆与遗址的融合,这绝非简单的地理位置相邻,而是从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到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建筑的体量、色彩、材质皆充分考虑了遗址的自然风貌与历史氛围,力求不破坏遗址原有的古朴与宁静,同时又能以现代建筑语言对古代文明进行独特诠释。如博物馆内设置的稻田景观,暗合良渚文化的稻作传统,使博物馆更自然地融入考古遗址公园,让参观者在室内室外的游览转换中,毫无违和感地感受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生生不息,完美彰显出历史与现代交融之美 。
踏入博物馆内部,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三大基本陈列展厅 —— 临平遗址群厅、茅山遗址厅、玉架山遗址厅 ,如同一幅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以丰富的文物、多元的展示手段,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出良渚文明的前世今生,让观众得以沉浸式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临平遗址群厅:追溯文明脉络
走进临平遗址群厅,宛如翻开一部关于临平地区的古老史书,一幅长达 7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长卷在眼前缓缓铺陈开来 。这里设有 “水乡”“宜居”“秩序”“事神” 4 个单元,共展出文物 300 多件(套),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在 “水乡” 单元,借助岩芯模型、古地貌复原等展示手段,临平地区从波涛汹涌的海湾、潮滩逐步演变为适宜人类居住的滨海平原的过程被生动还原。观众仿佛能听见远古海浪的呼啸,目睹海岸线的变迁,深刻体会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深远影响。
移步 “宜居” 单元,便能看到临平先民以稻作农业为主、兼顾渔猎和采集的生产生活场景。一件件质朴的陶器、石器,展示着先民们的智慧与勤劳。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开垦农田、种植水稻,同时利用丰富的水资源进行渔猎活动,在大自然的馈赠中繁衍生息,构建起最初的家园。
“秩序” 单元着重展现了临平遗址群丰富多样的遗址类型和清晰有序的聚落结构。这里已发现遗址 20 余处,涵盖大型聚落、小型村落、贵族墓地与平民墓地等多种类型,呈现出功能各异、等级有序的聚落结构。通过对这些遗址的展示与解读,观众可以了解到良渚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分工以及等级分化现象,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秩序与规则 。
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先民信仰与精神世界的重要寄托。在 “事神” 单元,良渚文化简化神人面纹双联玉琮吸引着众多目光。这件出土于临平区星桥街道横山遗址的国家一级文物,为长方柱体,上大下小,内圆外方,中有对钻圆孔,孔壁光滑 。器表四面雕刻着神秘的简化神人面纹,每一个线条、每一处符号,都蕴含着先民对神灵的敬畏与崇拜,体现了良渚文化独特的信仰体系,引领观众探寻良渚文明神秘的精神世界。
茅山遗址厅:见证稻作文明兴衰
茅山遗址厅共有 5 个单元,展出文物 500 多件(套),犹如一台时光放映机,生动展现了从马家浜文化晚期到广富林文化时期,茅山遗址跨越两千多年的文明演进过程 。
约 6000 多年前,茅山先民因地制宜,开凿半地穴式住所,开启了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篇章。展厅中复原的半地穴式房屋,让观众得以直观感受先民们的居住环境与建筑智慧。这些房屋巧妙地利用地形,既能遮风挡雨,又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室内温度,是适应当时自然条件的创造性居住形式。
时光流转至 5000 多年前,茅山脚下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江南水乡生活图景。此时的茅山遗址,已发展成为一处聚落布局和结构比较清晰完整的坡地型聚落。聚落以一条蜿蜒的东西向河沟为界,分为坡上的居住生活区和坡下的稻田遗迹区 。坡上,人们建造房屋、繁衍生息;坡下,大片的稻田在河沟的灌溉下茁壮成长,呈现出繁荣的稻作农业景象。
茅山遗址的重大发现之一,是大规模且保存较为完整的良渚文化时期水稻田遗迹,以及配套的道路系统和灌溉系统 。这是良渚文化首次发现的稻田农耕遗迹,代表了当时中国南方稻作文明的发达水平。展厅内,观众可以透过玻璃地板,直观看到 4000 多年前的稻田遗迹,甚至还有清晰可辨的水牛足迹,仿佛能听见远古的农耕号子,感受到先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配合 “稻田胜景” 沉浸式 3D 电影,观众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稻田之中,沉浸式体验当时的稻作生产场景,深刻领略良渚稻作文明的独特魅力。
然而,距今 4000 年左右,一场洪水无情地淹没了这个村庄,为茅山遗址的历史画上了悲壮的句号。展厅中展示的洪水沉积层等遗迹,无声诉说着那段被岁月掩埋的灾难,也为研究古代气候变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让人们在感叹历史沧桑的同时,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
玉架山遗址厅:聚焦良渚聚落奥秘
玉架山遗址厅是整个馆内面积最大的展厅,分为 4 个单元,展出文物 900 余件(套),犹如一把钥匙,为观众解锁良渚聚落的奥秘,详细介绍了玉架山遗址的自然环境、环壕兴衰、墓葬习俗、玉器制造等内容 。
玉架山遗址从崧泽文化延续至良渚文化晚期,是目前所见唯一贯穿良渚文化千年历程的遗址,入选 “2011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这里,考古学家首次发现了由 6 个环壕组成的完整聚落,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 645 座、灰坑 30 余座、建筑遗迹 11 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 8000 多件,为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组织结构、氏族等级关系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展厅内,一面大型立体展柜分层展示了玉架山遗址一期到四期的陶器,这是考古学家根据墓葬出土陶器构建的玉架山遗址年表 。通过这种独特的展陈方式,观众可以直观地理解陶器在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性,了解不同时期陶器的器型、纹饰变化,进而窥探良渚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群玉架山” 单元则展示了玉架山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介绍了其材质、工艺与象征意义,体现了良渚文化 “崇玉尚礼” 的社会风尚 。这里展出的良渚文化刻符玉璧,是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 “镇馆之宝”。这是国内目前唯一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刻符玉璧,表面磨制精细,厚薄匀称,一面有线刻符号,外缘也有刻画符号。这些神秘的刻符,或许是良渚先民试图记录信息、表达思想的尝试,为研究良渚文化的文字起源、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线索,吸引着无数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驻足研究,探索其中隐藏的文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