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 年,一次偶然的钻探,让这座沉睡了两千多年的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及其王后的墓葬重见天日,它以最高等级的墓葬形式 “黄肠题凑” 蜚声海内外,也成为新中国第一座完整呈现 “梓宫、便房、黄肠题凑” 葬制的考古发现。这一震撼世人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更让我们有机会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时代的雄浑与厚重。
当你走近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其独特的建筑外观。博物馆采用覆斗式造型,四面放坡,宛如一座古朴的汉代封土堆,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这种取意汉代墓葬形制的设计,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让观众在踏入博物馆的瞬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汉王朝。
走进博物馆,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处设计都蕴含着对历史的尊重与保护。新馆建筑设计严格遵循 “整体保护” 与 “最小干预” 原则,在空间设计上力求还原原有遗址及地貌 。一号墓被精心安置在室内展厅,博物馆为其营造了恒温恒湿的环境,确保文物得到最好的保护;二号墓则通过硬质铺装等材质在室外地面巧妙再现墓室形制,让观众可以直观地了解其布局与结构。考古发现的金代水井,如今已成为外庭院一道独特的景观,封土堆融入绿化步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参观流线,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领略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
博物馆的室内设计同样独具匠心,处处彰显着汉代质朴、闳放的文化内涵。从展厅的布局到展陈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与历史文化的展示效果。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和冰冷的文物,而是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汉代幽燕地区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漫步于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仿佛置身于一座历史的宝库,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千年的记忆,它们静静地伫立在展柜中,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让我们得以透过它们,一窥大汉王朝的辉煌与灿烂。
在众多文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 “黄肠题凑”。它是西汉最高等级的墓葬制度,是帝王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所谓 “黄肠”,指的是黄心的柏木,在古代,柏木因其质地坚硬、耐腐性强,且有长寿、不朽的寓意,成为构筑墓葬的上乘之选;“题凑” 则指其独特的排列方式,即木头皆向内,层层叠叠,围绕着棺椁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大葆台汉墓的 “黄肠题凑” 规模宏大,令人惊叹,它由多达 15880 根柏木枋组成,每根柏木枋长约 90 厘米,宽均 10 厘米,尺寸规整统一 。这些枋木经过精心加工,不仅规整平直,有些表面还呈现出光滑的质感,虽历经千年,至今依然坚硬如新 。
广阳王陵的 “黄肠题凑” 严格遵循等级规制,从柏木枋选材到堆砌方式,均与文献记载及葬制规范高度契合,是西汉礼制体系在丧葬领域的直观体现,具有极强的身份标识性与排他性 —— 唯有天子特许方可使用,深刻体现了西汉社会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权力结构与等级秩序 。当你站在 “黄肠题凑” 前,望着那层层叠叠的柏木,仿佛能感受到西汉时期皇家的威严与奢华,以及古人对生死、对礼制的敬畏与尊崇 。它不仅是一座墓葬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向我们展示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
除了 “黄肠题凑”,博物馆内的玉器同样让人眼前一亮。这些玉器造型精美,工艺精湛,代表了汉代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其中,螭虎纹玉佩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细腻的工艺,成为众多玉器中的佼佼者 。它白玉质,玉色青白,局部有浅褐色沁斑,整体呈扁平圆形 。圆廓中间透雕一盘曲螭虎,螭虎细眉圆眼,直鼻阔嘴,双耳外耸,独角长卷,面部立体感强,鼻梁、额头及长角中部饰双弧纹 。四肢弯曲,强壮有力,背部饰脊线,躯干有小翼,长尾飘逸卷曲,尾端分叉作卷云状 。以阴刻技法刻画肢体细部,整体形象飞扬灵动,仿佛下一秒就会破壁而出,奔腾而去 。
龙凤纹韘形佩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它白玉质,带有褐色沁斑,双面雕刻,圆孔处上尖下圆,呈韘形,两侧透雕龙凤纹,龙身蜿蜒,凤首高昂,栩栩如生 。其上阴刻云气纹,内外边缘处又雕弦纹一周,龙凤形态纹样错落其间,更添美感 。这件玉佩纹饰简洁脱俗,内蕴变化,纹饰间巧妙组合,为研究北京地区汉代出土玉器纹样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更为重要的是,在外形设计上,璧与韘的巧妙结合尤为引人注目,这种独特的设计在韘形佩中极为罕见,是已知汉代出土玉器中的孤品,对我国汉代韘形佩的研究弥足珍贵,彰显了汉代工匠精湛的玉雕技艺 。
这些玉器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汉代贵族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在汉代,玉器被视为祥瑞之物,具有辟邪、祈福、长生不老等寓意,因此深受贵族阶层的喜爱与追捧 。王孙贵族们随身佩戴玉器,不仅是为了装饰,更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除了 “黄肠题凑” 和玉器,博物馆内还陈列着许多其他珍贵文物,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场景 。鎏金铜铺首便是其中之一,它出土于一号墓,铜质,鎏金,为龙首造型,头戴博山冠,冠饰以神木灵草 。双角竖起,角端分叉,下有双耳,以卷云纹装饰,面部特征鲜明,双目圆睁,眉毛上扬,面颊微鼓,长鼻耸立,阔口大张,利齿毕现 。背面有一长扁平插钉,上有一孔,用于固定 。铺首整体造型威猛粗犷,雄浑有力,鎏金灿烂 。它不仅给人一种狞厉之美与无限的神秘感,而且集装饰与实用于一身,映射出西汉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风尚 。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以其夸张与变形的独特艺术风格,展现了西汉时期的艺术特色,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
彩绘云气纹陶壶则为我们展现了汉代的制陶工艺和审美观念 。它泥质灰陶,侈口,平折沿,长束颈,溜肩,圆鼓腹,折曲状高圈足,腹部两侧对称贴塑铺首衔环 。陶壶颈部环饰三角纹带,一部分三角空间内勾勒云气纹,流云舒卷间似有仙气氤氲;另一部分三角空间勾勒神兽面庞,神兽圆目阔鼻,形成震慑之力 。上腹部贴塑的兽面铺首衔环,更强化了威严之感 。肩、腹部各饰宽带纹一周,将纹饰空间巧妙分割 。宽带纹之间满布菱格纹,其间以圆环纹、弧线纹错落填充,形成几何韵律之美 。下腹至圈足处未绘制纹饰 。这件陶壶造型优美,纹饰精美,不仅是一件实用的容器,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反映了汉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美的向往 。
这些文物就像一面面镜子,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气息和精神世界 。它们是历史的馈赠,也是我们了解过去、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 。
常设展览 “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 —— 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 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依托大葆台西汉广阳王陵的考古成果及文物资源,系统阐释其文化内涵 。展览以 “勃碣都会” 为核心,通过多角度的展示,为我们呈现了汉代幽燕地区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凸显了燕国、广阳国对北京地区汉代社会生活、物质文化、思想信仰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
序厅的下沉式廊道空间设计独具匠心,以西汉疆域、广阳国变迁构建时空坐标系,结合考古发掘影像,将宏观历史场域与微观考古现场巧妙融合 。在这里,我们仿佛能看到考古工作者们在大葆台遗址辛勤发掘的身影,也能感受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汉盛世 。
“北土汉邦” 部分聚焦 “绍封广阳”,通过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记载,确凿地证实了广阳王刘建的墓主身份,并梳理出他的生平及其家族关系 。这一部分以广阳王所处的武、昭、宣时代为时间线索,以广阳国所在的汉代幽燕地区为空间坐标,全方位、多维度地呈现了汉代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广阳国在西汉政治版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诸侯王们的政治生涯与宫廷生活 。
“长乐未央” 部分则将我们带入了汉代的日常生活场景 。这部分设有 “礼乐飨宴”“玉饰服章” 双主题,采用主题陈列的手法,精心设置复原场景 。走进这里,仿佛穿越千年,置身于汉家的庭院之中,亲眼目睹他们的衣食住行、社交娱乐 。广阳国所属的幽燕之地,依山傍海,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 。随着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和贸易的日益兴盛,蓟城逐渐成为两汉时期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都会 。在物质基础雄厚与礼乐文化昌盛的大背景下,这部分展览通过丰富多样的陈列展示,生动细腻地描绘出汉代蓟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 。从精美的礼乐器具到华丽的服饰配饰,从精致的饮食器具到热闹的宴饮场景,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汉代人的生活情趣与文化品味 。
“题凑礼藏” 部分则深入剖析了 “黄肠题凑” 制度 。“黄肠题凑” 作为 “天子之制”,是西汉最高等级的墓葬制度 。广阳王陵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遵循 “事死如事生” 的理念,整体布局仿照地上宫殿形制 。在这里,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 “黄肠题凑” 的实物,了解其独特的构造和制作工艺,感受西汉时期高超的建筑智慧 。同时,“黄肠题凑” 也是西汉最高等级墓葬制度的实物典范,集中体现了汉代礼制文明的核心内涵 。通过这部分展览,我们对汉代的丧葬文化和等级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除了常设展览,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还推出了首个临时展览 “汉风轪华 —— 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 。马王堆汉墓被誉为 “20 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出土文物不仅工艺精湛,更生动地再现了汉代贵族的生活图景 。本次展览精选珍贵文物及复原场景,从财富、饮食、服饰、典籍四大维度,全方位展现西汉贵族的精致生活与精神追求 。
“富贵无极” 部分展示了轪侯家爵高禄厚,侍者成群,堆金积玉,富贵无极,是江淮以南少有的千金之家 。虽以聂币、珠玑象征财富与珍藏,但我们依然能从中想象到汉初盛世的华彩篇章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精美的金银器、玉器和珠宝,它们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汉代高超工艺水平的体现 。
“钟鸣鼎食” 部分则展现了轪侯家钟鼎宴飨,食不厌精,器用精美,装饰华丽的场景 。美食配美器,宴饮有乐舞,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汉代贵族飨宴的万千风华 。这里陈列着各种精美的饮食器具,如漆盘、漆碗、铜鼎等,上面的纹饰精美绝伦,反映了汉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美的向往 。同时,还有一些乐舞俑的展示,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宴会上的乐舞表演场景,让我们仿佛能听到悠扬的音乐和欢快的舞蹈节奏 。
“衣被锦绣” 部分展示了轪侯家粉黛罗绮,锦容丽裳,优雅华贵,生活富足的景象 。这部分展览通过展示各种精美的丝绸服饰和配饰,如素纱单衣、丝绵袍、香囊等,体现了现实生活与艺术品味的紧密融合 。这些丝绸制品不仅质地轻柔,色彩鲜艳,而且纹饰精美,反映了汉初农业、手工业的卓越成就 。同时,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汉代的服饰文化和礼仪制度,感受到汉代贵族生活的闲情雅致 。
“简帛典藏” 部分展示了轪侯家藏书丰盛,哲学历史,天文历法,包罗万象的情景 。这部分展览通过展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帛文献,揭开了彼时人们精神世界的一角 。这些简帛文献内容丰富,涵盖了哲学、历史、天文、历法、医学等多个领域,承载了汉初学术观念的活跃,见证了思想文化的兼收并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世界的探索,感受到汉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
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犹如一部无言的史书,每一寸土地、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它不仅是对西汉广阳国历史的生动诠释,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技艺,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它让我们明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前行的根基和动力 。
如今,这座博物馆已成为人们了解历史、感受文化魅力的重要场所 。它以其独特的展览和丰富的文物,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无论是对历史爱好者还是普通民众来说,这里都是一次难得的文化盛宴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激发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
同时,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它通过举办各种展览、教育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魅力 ,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