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华东师大校史馆,解锁七秩风华密码

标签:
华东师大校史馆

在每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校史馆都宛如一座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时光宝盒,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个陈列物品的空间,更是学校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回忆与梦想,凝聚着学校发展进程中的点滴精华。走进校史馆,就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能够近距离触摸学校的历史脉络,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1 (1).jpg

1951 年,华东师范大学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这所由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合并组建的高校,不仅整合了两校的教育资源,更肩负起了为新中国培养优秀教师的重任 。

建校初期,华东师范大学就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活力 。学校迅速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汇聚了来自原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以及其他高校并入系科的众多优秀教师 。这些教师们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根据国家的需求,设立了多个师范类专业,涵盖了文、理、教育等多个领域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体系 。同时,学校还注重教学实践,积极与中小学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教学能力,积累教学经验 。

1 (2).jpg

在这一时期,华东师范大学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育理念尚在摸索阶段,但学校师生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寻求突破 。

在教学方面,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师范教育模式 。教师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他们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科研方面,学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教师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开展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和著作 。例如,在教育学领域,学校的教师们对中国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

在这一时期,华东师范大学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教师 。他们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和敬业的精神,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如著名教育家孟宪承,他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首任校长,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致力于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探索,提出了 “教育是立国之本” 的重要观点,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还有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他在儿童心理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著作《儿童心理学》对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优秀教师们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情怀,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 ,激励着他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

1 (3).jpg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华东师范大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了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变的步伐 。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不断拓展学科领域,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除了师范类专业外,学校还新增了许多非师范类专业,如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技术、数理统计等 ,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同时,学校加强了对优势学科的建设,加大了科研投入,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在科研成果方面,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教师们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在河口海岸研究领域,学校的科研团队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海岸带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 。许多学生在科研项目中表现出色,取得了优秀的成果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 (4).jpg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也在积极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努力迈向世界知名大学的行列 。

在国际化交流方面,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校开展了学生交换项目、联合培养项目、学术交流活动等,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通过这些项目和活动,学生们能够拓宽国际视野,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师们也能够与国际同行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例如,学校与法国巴黎高师合作成立了中法联合研究生院和中法联合研究院,联合培养各类专业博士,共同开展跨国课题攻关 ,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

在学术影响力提升方面,学校的教师们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高质量论文,参与了许多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作报告和交流 。学校还积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和交流,提高了学校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学校的科研成果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赞誉,许多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

1 (5).jpg

进入新时代,华东师范大学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取得新成果 。

在科研创新方面,学校加大了科研投入,加强了科研平台建设 。学校建立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同时,学校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跨学科研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研创新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加强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优化了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创业指导和支持 。

如今的华东师范大学,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迈进 。学校将继续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不断创新,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6).jpg

踏入华东师范大学校史馆,仿佛开启了一场与历史对话的奇妙旅程,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历程的生动见证 。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郭大力所译首个中文全译本《资本论》初版 。在华东师大的前身大夏大学求学期间,郭大力主修哲学,在哲学家李石岑老师的影响下,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萌生了翻译《资本论》的想法 。1927 年,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郭大力深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于是下定决心,要将马克思的这部伟大著作完整地译介给中国人民 。此后,他结识了王亚南,两人志同道合,携手踏上了翻译《资本论》的艰难征程 。

经过数年的艰辛努力,1938 年 8 月至 9 月,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终于在上海出版 。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巨著以完整的面貌展现在中国人民面前,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如今,这本珍贵的初版《资本论》静静陈列在校史馆中,它不仅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骄傲,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一座丰碑 。

1 (7).jpg

而在众多展品中,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同样意义非凡 。1935 年,田汉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了这首不朽的歌词 。当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田汉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关切,写下了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等激昂的词句 。这些歌词如同一把把火炬,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后来,聂耳为其谱曲,《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唱大江南北,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而英勇奋斗 。1949 年,《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它的旋律和歌词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华东师范大学校史馆中展示的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让人们能够近距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铭记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 。

1 (8).jpg

此外,校史馆还展示了许多其他珍贵的展品,如《王省三先生暨费佩翠夫人昭德之碑》 。此碑是华东师大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校史石碑文物,为华东师大前身光华大学在建校五周年之际,即 1930 年 6 月 3 日校庆日竖立的纪念亭和纪念碑,系为表彰外交家王省三夫妇捐赠沪西家族田地为校地而立 。碑身文字由光华大学国文系教授、钱钟书之父钱基博撰写,童斐(字伯章)书写并篆额 。1937 年 “淞沪抗战” 爆发,光华大学遭遇日军毁灭性轰炸,碑亭、碑座以及校园建筑被炸,石碑下落不明 。直到 2019 年 5 月 24 日,华东师范大学校友郭廷芳、张束夫妇向学校捐赠此碑,它才重见天日 。这块石碑不仅颂扬了王省三先生捐地办学的爱国义举,也见证了光华大学创办的历史过程,是珍贵的校史文物 。

1 (9).jpg

华东师范大学校史馆,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将学校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它不仅是学校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学校精神与文化的传承者 。

在这里,每一段历史、每一件展品,都蕴含着华东师范大学的精神内核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的校训,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前行 。它激励着师生们在学术研究中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在教育教学中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而 “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的大学理想,则体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始终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努力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

校史馆对师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参观校史馆是一次深入了解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在这里,他们可以看到前辈们的奋斗历程和卓越成就,感受到学校的深厚底蕴和精神力量 。这些都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同时,校史馆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他们可以在这里与历史对话,与前辈们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 。

1 (10).jpg

对于教师来说,校史馆是他们了解学校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通过参观校史馆,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 。同时,校史馆中的历史和文化也将激励教师们不断追求卓越,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展望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将继续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不断创新发展 。学校将以校史馆为依托,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学校精神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科研创新方面,学校将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跨学科研究,推动科研创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华东师范大学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

Related cases

相关案例

持续发展,打造“更具价值”品牌交流中心

商务
咨询
0512-816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