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承载着千年的风云变幻。自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痕迹,赵陵山遗址如同一座历史的灯塔,照亮了良渚文化早期的神秘面纱,出土的精美玉器、石器和陶器,诉说着远古先民的智慧与生活。
岁月流转至春秋,昆山成为吴国娄邑,吴王寿梦在此豢鹿狩猎,“鹿城” 之名由此而来。那时的昆山,山水相依,孕育着无尽的生机。秦汉时期,置疁县、娄县,开启了行政建制的先河,为后世发展奠定基石。
三国两晋南北朝,虽战乱频仍,却也是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西晋的陆机、陆云兄弟,才华横溢,如璀璨星辰闪耀文坛,“玉出昆冈” 赞誉流传,昆山自此与文雅结缘。
唐宋年间,昆山迎来文化昌盛期。宋代以竹木合围筑城,经济繁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诗词歌赋传唱于街巷。范仲淹任苏州知府时,兴修水利,恩泽昆山,让这片土地愈发富饶,也让文化底蕴愈发深厚。
元末明初,昆山饱经沧桑。海盗方国珍袭扰,昆山城在风雨中飘摇,知州费复初修筑城墙,保一方安宁。明朝中期,昆山商业崛起,丝绸、纺织等行业兴盛,徽商、晋商汇聚,市场熙熙攘攘,一片繁华景象。
明清易代,昆山陷入战火。清军屠城,百姓惨遭苦难,但昆山人坚韧不屈,在废墟中重建家园。随后的岁月里,昆曲诞生,昆山腔婉转悠扬,《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剧目传唱大江南北,成为中华戏曲文化瑰宝,昆山也当之无愧地成为 “百戏之祖” 的发源地。
近代以来,昆山紧跟时代步伐。虽历经外敌入侵、战乱动荡,却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在民族危亡时刻,昆山儿女挺身而出,投身抗日救亡,用热血捍卫家园。
档案陈列:一眼望穿古今昆山
走进昆山历史文化档案馆,“玉出昆冈”—— 昆山历史文化档案陈列展宛如一部徐徐展开的史诗长卷。这一常设展览,以时间为丝线,串起昆山六千余年的历史珍珠,四大板块 “文明古卷”“民国旧录”“峥嵘记忆” 与 “鹿城今传”,将昆山的前世今生一一呈现。
踏入 “文明古卷”,仿若踏入远古时空。赵陵山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玉琮上神秘的纹路,似在低语着良渚先民的信仰与崇拜;陶器的古朴造型,承载着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一旁的多媒体屏幕,动态展示着遗址发掘过程,考古学家们小心翼翼地拂去岁月尘埃,让历史重见天日。
“民国旧录” 板块,则弥漫着旧时代的风云变幻。泛黄的报纸、契约文书,记录着昆山在近代浪潮中的挣扎与奋进。一张民国时期昆山街市的老照片,熙熙攘攘的人群、古旧的店铺招牌,耳边仿佛响起黄包车铃铛的叮当声,让人感受到那时的市井繁华与民生百态。
步入 “峥嵘记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热血豪情扑面而来。昆山儿女英勇抗争的照片、烈士的家书,字里行间都是舍生取义的坚定。一封未寄出的家书,战士笔触稚嫩却饱含深情,“愿以吾辈之热血,守家乡之安宁”,读来令人动容,让参观者对先辈的敬意油然而生。
“鹿城今传” 展示着当代昆山的辉煌成就。从乡镇企业的崛起,“昆山之路” 的开拓创新,到现代化城市的蓬勃发展,高楼大厦模型、科技创新成果实物,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奋进力量。
在展厅角落,还有两件来自祝甸村的金砖,作为江苏省级非遗项目 —— 古砖瓦制作技艺的结晶,它们诉说着祝甸古窑五百余年的窑火传奇。展板上,详细介绍着从取土、练泥到烧窑、窨水等八道复杂工序,让人感叹传统工艺的精湛,也见证着昆山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
名人档案:昆山骄子的风采实录
昆山,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孕育了无数杰出儿女,他们如璀璨星辰照亮时代之路。在昆山历史文化档案馆的院士与将军风采展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悄然展开。
这里,展示着 13 位昆山籍 “两院” 院士与将军的传奇人生。钱七虎院士,这位从淀山湖镇走出的防护工程巨匠,一生为国铸盾。从哈军工到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海外求学的艰辛未能阻挡他报效祖国的脚步。回国后,他扎根科研一线,攻克核武器防护、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等诸多难题,著作等身,荣誉无数。如今,虽已高龄,却依然心系家乡,“瑾晖慈善基金” 如冬日暖阳,温暖着昆山困难学子与老人的心。他在《榜样 8》中的亮相,更是激励着万千昆山人,以国之所需为己任,砥砺奋进。
费俊龙将军,昆山巴城人,承载着航天梦想一飞冲天。自长春航校起步,从空军特级飞行员到航天员,再到中国航天员中心副主任,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有力。神舟六号的太空之旅,他与聂海胜默契配合,完成多项任务,太空前滚翻的身影成为国人心中骄傲。他用行动诠释着航天精神,为昆山儿女树立起拼搏奋进的标杆,激励着家乡青年逐梦苍穹。
还有周同庆院士,我国光学与光谱学领域先驱,在战乱年代负笈海外,学成归来投身教育科研,为新中国研制出第一只 X 光管、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等,点亮科技之光;龚兆源,从昆山正仪古镇走出的中共地下党员,在抗日救亡、解放建国的烽火中,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传递情报、发展党员,为革命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在展厅,常能看到学生们围在展板前,眼中满是崇敬与向往,抄写着院士们的名言警句;老人们则缓缓踱步,回忆着往昔岁月,向晚辈讲述这些昆山骄子的故事。这里不仅是陈列室,更是精神传承的火种,让昆山精神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红色档案:铭刻革命热血的丰碑
昆山,这片红色热土,在中国革命的漫漫征途中留下了深刻足迹。昆山历史文化档案馆内,珍藏着无数见证峥嵘岁月的红色档案,它们宛如一盏盏明灯,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回首往昔,1926 年,昆山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如星星之火,点燃了革命的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昆山儿女奋起抗争,中共特别党员陶一球,出身地主家庭,却毅然变卖自家 700 亩良田,组建昆山第一支地方抗日武装 “陶一球部队”,后整编为 “联抗”,在缺粮、缺枪、缺子弹的艰难困境下,坚持与日寇浴血奋战。他于 1940 年 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 年被任命为昆山县县长,即便在 1942 年秋被日军逮捕,受尽酷刑,也未曾吐露半个字,其英勇事迹至今令人动容。
还有龚兆源,这位从昆山正仪古镇走出的中共地下党员,1940 年 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1943 年初奉命回乡开展地下工作。他以昆山县立中学教务主任的身份为掩护,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发展党员,传递情报。曾在敌人眼皮底下机智应变,成功召开秘密会议,为党的事业立下赫赫战功。
昆山历史文化档案馆精心策划推出《红色档案说》系列微视频,将这些红色故事搬上屏幕,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馆内还陈列着大量革命文物,泛黄的文件、烈士的遗物、珍贵的老照片,它们静静诉说着先辈们的热血与牺牲,时刻提醒着人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着昆山儿女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奋勇前行,续写昆山辉煌篇章。
文化传承:档案馆的担当与作为
昆山历史文化档案馆,宛如一座城市的文化灯塔,肩负着传承历史、教育大众、丰富市民精神家园的重任。
在这里,常态化举办各类主题展览,除了 “玉出昆冈” 这一常设展览,每逢重要历史节点、文化庆典,都会精心筹备特展。如在昆曲申遗成功周年之际,推出 “昆曲风华 —— 昆曲发展历程展”,从昆曲的起源、唱腔、服饰、道具到经典剧目演绎,全方位展现昆曲魅力,让观众沉浸式感受 “百戏之祖” 的韵味。
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档案馆的教育活动丰富多彩。面向中小学生,有 “小小档案讲解员” 培训活动,孩子们身着古装,化身昆山历史的讲述者,在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加深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档案探秘之旅” 研学活动,则让学生们实地参观档案修复、数字化等工作流程,了解档案背后的故事。对于成人,定期举办的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解读昆山历史文化、城市发展脉络;还有 “档案与生活” 分享会,市民们讲述自己与档案的故事,拉近档案与生活的距离。
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档案馆更是不遗余力。与昆曲研习社合作,在馆内开设昆曲小课堂,传授昆曲唱腔、身段,让古老艺术后继有人;组织民间手工艺人展示竹编、苏绣等技艺,邀请市民体验,让非遗文化在指尖传承;出版昆山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从昆山方言、传统美食到古镇变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精髓,让昆山故事传得更远、更广,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昆山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