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坐落在菏泽市郓城县临城路东段,于 1959 年始建。当我初次站在纪念馆前,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瞬间让我内心充满了震撼与崇敬。
这座纪念馆占地面积达 36000 平方米,地理位置优越,宋江河如一条丝带在其东侧蜿蜒而过 ,为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灵动与宁静。它的外观设计独具匠心,整体风格质朴而大气,建筑线条简洁流畅,却又处处彰显着历史的厚重感。入口处,那醒目的馆名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万年亲笔题写,笔锋刚劲有力,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纪念广场,地面由规整的石板铺就,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古朴的光泽。广场中央,一座高大的鲁西南战役群雕格外引人注目,战士们那坚毅的神情、奋勇向前的姿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了当年战役的激烈与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周边的绿树环绕,枝叶随风摇曳,仿佛在轻声低语,讲述着往昔的峥嵘岁月。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刘邓大军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的场景,内心涌起对革命先辈们无尽的敬仰。
回溯历史风云:鲁西南战役背景
鲁西南战役发生于 1947 年 6 月 30 日至 7 月 28 日 ,这是解放战争时期一场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彼时,国民党军由全面进攻转为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晋冀鲁豫战场兵力削弱,呈现 “哑铃形” 态势 ,妄图凭借黄河天险阻拦人民解放军南进。在东阿至开封长达 250 公里的黄河防线上,仅有第 4 “绥靖” 区司令官刘汝明部整编第 55、第 68 师及地方保安团队防守,另有整编第 70 师于嘉祥地区机动。
中共中央洞悉战局,当机立断,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挺进鲁西南,先行歼敌,而后向大别山进击。这一战略决策意义非凡,鲁西南地区宛如哑铃的握把,连接着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两大区域,战略位置举足轻重。若能在此突破,便能打破国民党军的战略布局,将战火引向国统区,为全国性战略反攻开辟道路。
刘伯承、邓小平两位将领深知此次任务艰巨而光荣,精心筹备。他们不仅颁发《敌前渡河战术指导》,组织部队进行战前训练,还成立渡河指挥部,对预定渡河地段的地形、敌情、水情展开详细侦察。同时,修造 120 余艘船只,训练水手、船工,组织 5 万余民兵、民工支前。为确保渡河作战的突然性,在主力渡河前一天,以太行、冀南、冀鲁豫军区部队各一部和豫皖苏军区部队在黄河两岸分别向当面之敌发起攻击,迷惑和牵制敌军。1947 年 6 月 30 日晚,刘邓大军第 1、2、3、6 纵队 12 万余人,从 8 个渡口同时强渡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突破黄河防线,鲁西南战役就此拉开帷幕,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征程,为后续作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馆内的历史印记:丰富展品与展示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步入了纪念馆的展厅。馆内陈列着丰富多样的珍贵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那一件件陈旧却整洁的军装,虽然颜色已经褪去,布料也略显破旧,但上面的补丁和褶皱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战士们经历的风风雨雨。军装上的徽章和肩章,在灯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光芒,它们是战士们荣誉的象征,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而那些古旧的武器,更是吸引了我的目光。枪支的金属部分已经失去了光泽,木质枪托也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它们曾经在战士们的手中,喷吐着怒火,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每一把枪、每一枚炮弹,都仿佛带着我穿越时空,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
除了文物,馆内还展示了大量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有的已经泛黄,有的出现了破损,但它们记录下的历史瞬间却是永恒的。照片中,刘邓大军的战士们目光坚定,步伐豪迈,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还有那些记录着战斗场景的照片,硝烟弥漫的战场、奋勇冲锋的战士、被炮火摧毁的建筑,每一张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其中,一张战士们在黄河边渡河的照片让我驻足良久。照片中,战士们乘坐着简陋的木船,在湍急的河水中奋力前行,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和果敢。面对汹涌的黄河水和敌人的炮火,他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正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让他们成功突破了黄河防线,为鲁西南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鲁西南战役的全过程,纪念馆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精心还原了战斗场景。当我走进那个模拟战场时,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逼真的音效仿佛让我听到了枪炮的轰鸣声、战士们的呐喊声和伤员的呻吟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氛围。灯光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强烈的灯光照亮了战场的关键区域,如冲锋的战士、敌人的阵地等,而昏暗的灯光则营造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压抑感。配合着音效和灯光,逼真的场景布置让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战场之中。战壕里的沙袋、铁丝网,战场上的弹坑、血迹,以及战士们留下的武器和装备,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触目惊心。在这个模拟战场上,我看到了刘邓大军的战士们英勇奋战的身影,他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革命先辈们的崇敬之情又增添了几分。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郓城人民在鲁西南战役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当时,郓城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力支援前线。他们组成了担架队、运输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将伤员和物资及时送到战场上。许多百姓还主动为部队提供情报、掩护战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行为,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盾。馆内展示的一些百姓支援前线的照片和实物,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军民鱼水情深。有一张照片记录了一位老大娘正在为战士们缝补军装的场景,她那专注的神情和充满关爱的眼神,让人感受到了百姓对战士们的深厚情谊。还有一些实物,如百姓为战士们制作的布鞋、干粮等,虽然简单朴素,但却饱含着浓浓的深情。这些展品和展示,不仅让我对鲁西南战役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和郓城人民的无私奉献。它们将永远激励着我,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缅怀先烈英魂:纪念设施
离开展厅,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怀着对先烈们的无限敬仰,我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区。这里,是为了纪念在鲁西南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而设立的,每一处建筑、每一座墓碑,都承载着他们的热血与生命,也寄托着后人对他们的无尽缅怀和深深敬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高达 30 米的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塔庄严而肃穆,塔身直插云霄,仿佛是烈士们的精神在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塔身正面,刻着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八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八个字,是对烈士们的崇高赞誉,也是对他们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牺牲的铭记。站在纪念塔下,我仰望着这八个大字,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震撼和感动。烈士们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纪念塔的前方,是一片宽阔的 5000 平方米的纪念广场。广场地面由光洁的石板铺就,四周绿树成荫,花草繁盛。在广场的中央,矗立着一座精美的烈士雕像。雕像中的烈士身着军装,手持钢枪,目光坚定地凝视着远方,仿佛在守护着这片他们曾经为之奋斗的土地。每当有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人们都会来到这里,举行庄严的纪念仪式,向烈士们敬献花篮,表达对他们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在纪念仪式上,人们整齐地排列在广场上,神情庄重,向烈士雕像鞠躬致敬。随后,少先队员们会献上鲜艳的红领巾,象征着烈士们的精神将在新一代的心中传承下去。
在纪念区的一侧,三座著名烈士墓静静地坐落于此。它们分别属于中共 “七大” 代表、运西地委书记梁仞千,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九支队支队长罗明星,冀鲁豫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徐秋。每座墓碑前,都摆放着人们敬献的鲜花,那些鲜花散发着淡淡的芬芳,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烈士们的思念和敬仰之情。梁仞千,他为了党的事业,无私奉献,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带领着当地人民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罗明星,他在东北的土地上,与日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人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徐秋,作为冀鲁豫第八军分区司令员,他指挥有方,带领着部队多次取得战斗的胜利,为保卫根据地和人民群众的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传奇。
而在不远处,256 名烈士墓群整齐排列着,像一个个坚守阵地的战士。这些烈士,有的留下了姓名,有的却连名字都未曾留下,但他们都为了同一个目标 —— 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事迹或许不为人熟知,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这些烈士墓前,偶尔会有一些游客驻足停留,献上一束鲜花,表达自己的敬意。他们或许是烈士的亲人,或许是普通的参观者,但他们的心中都怀着对烈士们的深深感激和敬意。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烈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身影,他们不顾生死,勇往直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红色精神的传承:教育与影响
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红色精神传承的重要阵地,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纪念馆与多所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了学生们的第二课堂。郓城县公明学校、乐园小学等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学习 。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学生们整齐列队,神情庄重地重温少先队誓词,那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亲手献上自己制作的小黄花,寄托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追思。走进纪念馆展厅,在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述下,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认真聆听着郓城历史、革命先烈事迹,看着一幅幅生动直观的图片、一件件见证历史的实物,内心被深深触动。这些参观活动,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了他们对英烈的崇敬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许多学生在参观结束后,都表示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除了接待学生参观,纪念馆还积极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例如,开展 “红色故事我来讲” 活动,邀请老战士、烈士后代走进校园、社区,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让红色历史更加生动鲜活。举办红色主题展览,通过展示珍贵的历史文物、照片和文献资料,深入挖掘鲁西南战役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让观众全方位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设 “VR 体验区”,让参观者戴上 VR 眼镜,仿佛置身于鲁西南战役的战场之中,亲身体验战争的残酷和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增强了教育的沉浸感和感染力 。
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纪念馆都会举行庄严隆重的纪念仪式。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来到这里,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表达对先烈们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这些纪念仪式,不仅是对先烈们的追思,更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纪念馆的存在,就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为人们照亮前行的道路,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红色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踏上归程:感悟与传承
走出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阳光洒在身上,带来丝丝暖意,可我的思绪仍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里。回首望去,纪念馆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它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热血与牺牲,见证着那段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
这次参观,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历史学习,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革命先辈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行,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信仰,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种无私奉献和大无畏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站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很难想象当年他们所面临的艰难险阻,但从纪念馆里的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一个个场景中,我仿佛能够触摸到那段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他们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
同时,郓城人民在战役中展现出的无私奉献和军民鱼水情深,也让我为之动容。正是因为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革命事业才能够取得胜利。这种深厚的军民情谊,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幸福。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切都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更应该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亲身感受那段历史的厚重与伟大,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