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共三大纪念馆:解锁百年红色密码

标签:
中共三大纪念馆
抗日纪念馆

纪念馆坐落在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 3 号,周边绿树成荫,环境清幽。踏入纪念馆所在的街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具有浓厚岭南风格的建筑,清水红砖墙、民国水刷石,与街道上的绿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城市画卷 。不远处的新河浦涌缓缓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来到纪念馆前,一座庄严而朴素的建筑矗立在眼前。建筑外观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修饰,却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庄严感。馆前的广场上,人们或驻足凝视,或拍照留念,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崇敬与肃穆。广场上的一面赭红色石墙格外引人注目,上面镌刻着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和 “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 的字样,这些文字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我拉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1 (2).jpg

走进纪念馆,就仿佛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共三大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 。

时光回溯到 1923 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统治,让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投身革命,但力量相对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革命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成为当务之急。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当时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力量,且孙中山有联合共产党进行革命的意愿 。

1923 年 6 月 12 日至 20 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 31 号(现恤孤院路 3 号)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 40 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 420 名党员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参加了会议。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

1 (3).jpg

会议期间,代表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张国焘、蔡和森等人反对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尤其反对工人加入国民党,担心这会混乱无产阶级的思想,削弱党的独立性。而马林、陈独秀等人则认为全体党员、产业工人都应参加国民党,全力进行国民革命,甚至主张 “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经过深入讨论和思想碰撞,大会最终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指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 。

这些文件明确指出,党在现阶段 “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强调要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 。这一决策,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

中共三大正式确定的国共合作策略,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得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两党合作后,共同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的兴起,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这场合作,也让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4).jpg

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中,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却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马林的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特别出入证,虽只是一张小小的证件,却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1923 年 2 月,孙中山先生重返广州,3 月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此后,马林多次出入大元帅府,这张出入证便是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 。它见证了马林为推动国共合作,在国共两党之间奔走联络的忙碌身影,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各方势力为了革命事业而进行的交流与合作 。马林,这位荷兰籍国际友人,原名亨克・斯内夫利特,1921 至 1923 年间,三次来到中国,其中两次踏足广州,参加了中共一大和中共三大,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国民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

1 (5).jpg

而缝制在马林衬衣上的共产国际指令,更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见证。1922 年 7 月 11 日,马林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打报告,建议中共中央驻地迁往广州。7 月 18 日,《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命令》决定中共中央驻地由上海迁往广州。为了确保指令的安全传递,马林将这份指令用英文打印在一块白色绸缎上,缝进自己的衬衣里,秘密携带来华 。这份指令的内容翻译成中文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接短笺后,应据共产国际主席团 7 月 18 日决定,立即将驻地迁往广州并与菲力浦同志密切配合进行党的一切工作。共产国际远东支部 莫斯科,1922 年 7 月 魏金斯基”。尽管由于当时广东局势的变化,指令一时无法执行,但它最终促成了中共中央于 1923 年 4 月底迁往广州,为中共三大的召开奠定了基础,也让广州一度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 。

还有一张 20 世纪 30 年代广州东山一带鸟瞰图,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可以看到会址房屋的照片。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共三大会址房屋,以及中共中央机关旧址 —— 春园、大元帅大本营内政部部长谭延闿的公馆简园等建筑 。1923 年 4 月,中共中央从上海移驻广州,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张太雷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春园 24 号居住办公,春园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 。同年 6 月召开的中共三大,会场就在春园附近。这张珍贵的照片是在 2019 年通过征集而来,首次对外展出,它为研究中共三大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直观的资料 。

1 (6).jpg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珍贵的文物展品,还在展陈方式上大胆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参观者带来了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加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

走进序厅,一幅气势恢宏的浮雕《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映入眼帘,浮雕上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当年革命志士们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团结奋斗的故事 。而在浮雕前方,是一个巨大的多媒体展示屏,通过光影交织,展示着中共三大的重要历史节点和关键事件,让参观者在踏入纪念馆的瞬间,就被浓厚的历史氛围所包围 。

在纪念馆内,有一面特殊的 38 位代表墙格外引人注目。这面墙上展示着目前可查实姓名的 38 位中共三大代表的照片和简介 。当参观者走近时,通过感应技术,代表们的生平事迹和在中共三大上的贡献便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旁边的屏幕上,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革命先辈们的风采 。

1 (1).jpg

馆内的多媒体展项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寻觅中共三大会址》展区,采用了数控联动全息影像技术,呈现出裸眼 3D 的影像效果 。随着画面的切换,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中共三大会址被毁、重新发现、修缮保护展示的全过程 。那些历史场景仿佛触手可及,让人不禁为这段曲折的寻觅历程而感慨万千 。

《共识・1923》展区则在中共三大会址的模拟建筑中,采用三折幕虚实结合全息影像技术,配合艺术人物雕塑,打造出了多媒体沉浸式场景 。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看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代表们在大会上激烈讨论、思想交锋的场景 。代表们的声音在耳边回响,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栩栩如生,让人们仿佛置身于 1923 年的那个重要会议现场,亲身感受着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问题最终达成共识的艰难过程 。

此外,馆内还设置了许多互动体验区。在《今昔东山》互动体验区,利用 20 世纪 30 年代广州东山一带鸟瞰照片,制作了互动体验展项 。观众只需点击屏幕,就能重现当年历史建筑的旧貌,再通过动手涂抹照片,便可一睹百年后今朝之新颜 。这种互动方式,让参观者在参与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 。

1 (7).jpg

在声音体验区,参观者可以戴上耳机,点击屏幕,聆听瞿秋白版、萧三版、法语版或俄语版的《国际歌》 。中共三大闭幕当天,全体代表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举行悼念活动,由瞿秋白、张太雷教唱《国际歌》 。从此,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奏唱《国际歌》成为延续至今的传统 。在这里,悠扬的旋律响起,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个充满激情与热血的年代,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们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定信念 。

在《逐梦者》长廊,扫描展牌上的二维码,就能聆听 18 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中共三大代表的革命故事 。展览通过激光蚀刻技术,结合白描创作光影视听空间,讲述着代表们的理想与信念 。这些革命先辈们将短暂的生命定格在最灿烂的年华,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铸就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与忠诚,他们的故事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深受感动和鼓舞 。

1 (8).jpg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在新时代,它肩负着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使命,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红色基因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党组织选择在这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来到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中共三大的历史,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伟大精神 。在鲜红的党旗前,党员们庄严地重温入党誓词,那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纪念馆的每一个角落,表达着他们对党的忠诚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这些活动,让党员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更加坚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激励着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也是一个重要的研学实践基地 。许多学校组织学生来到这里,开展研学活动。学生们走进纪念馆,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 。他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被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所感动 。在互动体验区,学生们通过参与各种有趣的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共三大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这些研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历史知识,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从小树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 。

1 (9).jpg

除了主题党日活动和研学实践活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还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活动 。例如,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邀请专家学者、革命后代走进校园、社区,讲述中共三大的历史故事和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 ;举办红色文化展览,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多种形式,展示中共三大的历史和红色文化的内涵 ;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将红色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 。这些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红色文化,参与到红色精神的传承中来 。

在传承红色基因的道路上,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参观纪念馆、参与活动,了解了中共三大的历史,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力量 。红色基因在人们心中不断传承和延续,成为了激励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青少年学生,都在红色精神的熏陶下,不断成长和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Related cases

相关案例

持续发展,打造“更具价值”品牌交流中心

商务
咨询
0512-816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