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博物馆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 1901 年。山东大学堂创办之初,便在办学章程里明确规划设立博物院,彼时,博物馆被赋予开启民智、科学救国的教育使命 ,承载着传播知识、启迪思想的重任。这一理念,在当时无疑是极具前瞻性和开拓性的,彰显了山东大学对文化传承与教育普及的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
走进山东大学博物馆,仿佛踏入了一座历史与艺术交织的殿堂,丰富多样的藏品令人目不暇接,每一件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文明之光” 展区是一场史前文明的盛宴,海岱地区一系列史前遗址的展品在此汇聚,将文明诞生的图景徐徐铺展。在这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展示了远古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那些造型古朴的陶器,上面的纹饰和刻画符号,是早期人类文化的表达;精美的玉器则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让人们得以一窥海岱地区史前文明的辉煌。
“东方重镇” 展区以大辛庄遗址为核心,呈现了这一重要商代聚落遗址的考古发现。大辛庄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甲骨等文物,为研究商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展厅内精心复原的大辛庄遗址房屋模型和村落地图,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村落,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其中,一件兽面纹铜鼎格外引人注目,它通高 53 厘米 ,体形硕大,器体厚重,铸造精良,颈饰一周兽面纹带,足饰高浮雕式的兽面纹,堪称重器。与这件鼎同墓出土的还有铜罍、铜钺、石磬、玉柄形器等礼、乐器,表明墓主人是集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的高级贵族,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文化风貌。
“邿国寻踪” 展区揭开了神秘邿国的面纱。邿国是一个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甚少的诸侯国,然而山东大学的考古发现,让这个古老的国家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展厅中展示的邿国青铜器,造型精美,纹饰繁复,工艺精湛,反映了邿国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其中一件铜盘刻有铭文,记录了一个姜姓女子嫁到邿国,邿国的公婆家为她制作此盘,希望她健康长寿、子孙兴旺的美好愿望。这些文物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研究邿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据,让人们对这个神秘的诸侯国多了一份了解。
“春华秋实” 展区则聚焦于山东大学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在这里,考古现场的留影、实物以及考古工作者的笔记等,生动地展现了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在田野发掘中的辛勤付出和丰硕成果。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蓬勃发展,山东大学考古学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考古人才,他们在全国各地的考古遗址中,探寻历史的真相,为中华文明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展区不仅是对山东大学考古学科发展的回顾,更是对考古工作者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书画精品展的展品皆为山东大学韩连琪、张维华、蒋维崧三位先生无偿捐赠,共计精选馆藏明清及当代书画精品 60 幅 ,类别丰富、风格各异。从古朴典雅的书法,到意境深远的山水;从细腻入微的工笔花鸟,到挥洒自如的写意人物,每一幅作品都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了书画家们卓越的创造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展览汇集了娄东派董邦达、云间派沈士充、常州派恽格、扬州派高凤翰,以及京派陈半丁等众多派系代表人物的作品。董邦达的山水画,笔墨苍劲,意境雄浑,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沈士充的画作则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恽格的花鸟作品,设色清新淡雅,生动逼真,尽显自然之美;高凤翰的书画作品,风格豪放洒脱,充满了个性与激情;陈半丁的作品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生动体现,让观众在欣赏书画艺术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时代精神的勃勃生机。
除了上述展览中的珍贵文物,山东大学博物馆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展品,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历史的魅力和文化的多元。
七千多年前的碳化种子,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却仿佛在诉说着远古农业的故事。这些种子的发现,将黄河流域的水稻种植史往前推了约两千年,为研究古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看到这些碳化的种子,人们不禁会联想到先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和丰收时的喜悦,感受到人类对粮食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历经数千年从未改变。
一片刻有早期文字字符的陶片,虽然看似毫不起眼,却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价值。这片陶片出土于邹平丁公龙山文化城址,距今 4200 年到 4100 年之间,上面刻着五行十一个具有早期文字特征的字符。尽管目前对于这些字符的释读意见尚未统一,但它们无疑是与文字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将单字成篇的文字史比甲骨文时期上推了 800 年,为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关键线索,让人们对古代文明的演进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商代甲骨文卜辞是山东大学博物馆的又一重要特色展品。这些甲骨文出土于济南大辛庄遗址,是迄今河南之外出土的唯一商代甲骨文卜辞。它们的发现,标志着当时商朝势力范围已经抵达山东地区,对于研究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商代的祭祀、战争、农事等诸多方面的信息,为后人揭开了那个神秘时代的一角。
邿国铜盘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独特的铭文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如前文所述,这件铜盘是邿国公婆家为嫁入的姜姓女子所制,寄托了对她的美好祝愿。铜盘上的铭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书法艺术也值得细细品味。铭文的字体古朴典雅,笔画刚劲有力,展现了当时高超的书写技艺,从侧面反映了邿国的文化底蕴。
常设展览是山东大学博物馆的核心内容,它们以丰富的展品和深入的展示,为观众呈现了历史文化的多元面貌。“山东近现代历史文化展” 便是其中的重要展览之一,该展览以 “时代嬗变”“光耀齐鲁”“阔步征程” 三个板块,配合相关实物展品,全面、细致地展示了山东 180 余年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发展历史。从 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入侵,到中国人民的奋起抗争;从思想变革的浪潮,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览通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山东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在 “时代嬗变” 板块,观众可以看到反映山东近代开埠的历史文献和实物,如青岛、烟台等地开埠的相关文件、照片等,了解山东如何在中西文明的碰撞中逐渐走向开放。“光耀齐鲁” 板块则聚焦于山东在革命时期的重要贡献,展示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如革命志士的书信、武器等,让人们感受到山东人民在民族解放事业中的英勇斗争精神。“阔步征程” 板块则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成就,通过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让观众对山东的未来充满信心。
“科学巨星 大师风范 —— 纪念潘承洞先生诞辰 90 周年专题展” 同样备受关注。潘承洞先生是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也是山东大学著名的老校长。展览共分为 “诗书世家 立志数学”“勇攀高峰 享誉世界”“赓续前贤 继往开来”“从严治校 全面发展”“纪念传承 深切缅怀” 5 个单元,全面细致地梳理、回顾了潘承洞先生在求学、科研、执教、治校等诸多方面的成就 。展览通过大量的图片、文献、实物等资料,展现了潘承洞先生对数学真理的极致追求和热心教育的奉献精神。在 “勇攀高峰 享誉世界” 单元,展示了潘承洞先生在哥德巴赫猜想等数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他的成就不仅为中国数学界赢得了荣誉,也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严治校 全面发展” 单元则介绍了潘承洞先生担任山东大学校长期间,坚持文理并举,推动学校各个学科高速发展的理念和实践,为山东大学后来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东大学博物馆,这座承载着百年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殿堂,不仅是山东大学的文化名片,更是社会公众了解历史、感受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它以丰富的藏品、精彩的展览、多元的活动,为人们呈现了一场场文化盛宴,让历史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无论是对历史文化爱好者,还是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学生群体,亦或是寻求文化休闲的普通市民,山东大学博物馆都值得您前来探索。在这里,您可以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鸣,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领略先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期待您走进山东大学博物馆,开启一场难忘的文化之旅,共同见证历史的辉煌,感受文化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