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复旦校史馆:百年学府的时光宝盒

标签:
复旦校史馆
大学校史馆

复旦校史馆坐落于复旦本部邯郸路校区西部,大草坪南端,其前身是奕住堂 ,建于 1921 年。奕住堂的设计灵感巧妙融合了中国古典建筑元素,是一栋两层砖木结构建筑,有着典雅的宫殿式大屋顶,使用混凝土仿木柱和铁件花格窗,整体造型优美,体现出民族主义的古典复兴风格。

从曾经的办公、学习之地,转变为如今的校史馆,这栋建筑见证了复旦的风雨变迁,承载着无数复旦人的回忆与情感,在校园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是复旦历史的实物见证者,也是传承复旦精神的重要载体,让每一位踏入其中的师生、校友和访客,都能通过它触摸到复旦深厚的历史底蕴。

1 (1).jpg

踏入复旦校史馆,仿佛开启一场时空穿梭之旅。整个场馆展陈面积达 2150 平方米,空间布局独具匠心,以时间为线索,有序划分为八个展区,分别是 “筚路蓝缕 创办公学”(1905 - 1917 年)、“私立名校 冠盖东南”(1917 - 1937 年)、“内迁重庆 国立复旦”(1937 - 1949 年)、“蓄势待发 谱写新篇”(1949 - 1956 年)、“探索前行 勇攀高峰”(1957 - 1976 年)、“改革春雷 激荡奋进”(1977 - 1999 年)、“继往开来 创建一流”(2000 - 2014 年)以及 “守正创新 奋进新程”(2014 年至今) ,还有反映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专题展区。

这种清晰的分区,宛如一条无形的丝线,将复旦百余年的历史串联起来,让参观者能够跟随时间脉络,逐步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风貌与精神内涵 。

步入馆内,独特的设计元素令人眼前一亮。在灯光的运用上,校史馆堪称一绝。柔和而温暖的光线均匀地洒在展品上,既突出了展品的细节与质感,又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不禁心生敬畏。在展示早期办学的珍贵文献时,通过局部聚光灯的聚焦,将文献上的字迹清晰呈现,让参观者能够近距离领略历史的厚重 。而在展示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场景复原时,巧妙的光影设计则增添了场景的立体感与真实感。

1 (2).jpg

馆内的互动设施也是一大亮点,为参观者带来了沉浸式的体验。在 “大师星陈” 展区,中央圆柱 LED 屏与顶部圆环天幕共同营造出壮丽的星空瀑布,当参观者驻足仰望,陈望道、谭其骧、谈家桢等十位学界翘楚便会以数字形象和亲切话语现身,讲述他们的奋斗与理想。只需轻点墙面 LED 屏,340 位复旦学术大家的卓越成就和人文故事便会一一展现,让参观者在与科技的互动中,领略到复旦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大师们的风采 。

在复旦剧社展区,互动体验更是趣味十足。参观者不仅可以点击 “屏幕交互” 追溯剧社先贤风采,还能点击 “剧照互动”,挑选心仪的角色形象,通过面部采集与 AI 合成,获得专属的复旦剧照,仿佛穿越时空,成为了剧社的一员,亲身感受那段辉煌的戏剧历史 。

1 (3).jpg

当你漫步在复旦大学校园,沿着绿树成荫的小径,来到西区大草坪南端,便能看到一座典雅庄重的建筑静静伫立,这便是复旦校史馆。周边绿草如茵,树木繁茂,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春日繁花似锦,夏日绿树成荫,秋日银杏金黄,冬日银装素裹 ,为校史馆增添了几分宁静与诗意。

校史馆整体呈现出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宫殿式的大屋顶,飞檐斗拱,在阳光的照耀下,青瓦熠熠生辉,彰显出古朴的韵味。混凝土仿木柱坚实有力,仿佛在默默支撑着复旦百余年的历史厚重。铁件花格窗精致细腻,阳光透过窗户洒进馆内,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似是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缓缓走近,轻轻推开校史馆的大门,一股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门口的导览牌上,清晰地标注着各个展厅的分布与主题,引领着访客开启这场奇妙的历史之旅。此刻,你是否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深入其中,探寻复旦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感受这所百年名校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呢?

1 (4).jpg

漫步于复旦校史馆,仿佛置身于一座历史的宝库,馆内珍藏着众多见证复旦往昔岁月的珍贵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几件 “镇馆之宝”。

在宁静肃穆的校史馆一角,安放着一口形制古朴的钟,它便是复旦大学校钟。这口钟铸于 1916 年末,由锡铜合金铸造而成,青灰色的钟身上,阴文刻着 “复旦大学校钟 民国五年冬置” 的字样 ,高 40 厘米,直径 43 厘米,重 48 公斤。在日常,它 “负责” 上下课打铃,召集学生集会,而在 1919 年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它更是奏响了时代的强音。

1919 年 5 月 4 日,“五四运动” 在北京爆发,5 月 6 日清晨,复旦大学教师、《民国日报》总编辑邵力子接到北京专电后,迅速向复旦师生传达消息,并与校方负责人共同指导学生,联络上海各大中学校,发起罢课、罢市等爱国行动。当复旦师生奋力敲响这口校钟时,激昂的钟声顿时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唤醒了校园,更拉开了五四运动在上海的序幕 ,将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这口校钟,宛如一位无声的见证者,默默记录下了复旦师生在国家危亡时刻,挺身而出、心系家国的热血与担当,成为了复旦师生声援五四、传播进步星火的忠实见证,它所承载的五四精神,也深深融入了复旦的血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复旦人在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

1 (5).jpg

在展柜中,一份色泽泛黄的文凭静静陈列着,它便是现存最早的复旦公学卒业文凭,颁发于宣统元年(1909 年)。这张文凭以黄色为基调,装饰得富丽堂皇,尽显庄重与珍贵。“复旦公学” 四字分别位于四角,四边还缀有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上半部分印有 “慈禧太后谕” ,下方详列了毕业生各门课程的成绩及总平均分,左下角则盖有当时复旦公学监督高梦旦(高凤谦)、教务长李登辉的私印。

文凭的主人是复旦公学第二届毕业生张彝,他于 1906 年考入复旦公学 ,在 1909 年顺利毕业。在复旦于吴淞办学的六年多时间里,共颁发了 57 张卒业文凭,而这张文凭历经岁月的洗礼,得以完整保存。2005 年,张彝的孙子、复旦大学校友、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张首晟在复旦百年校庆前夕,将其捐赠给母校,让这份珍贵的历史见证重回复旦的怀抱 ,成为复旦教育传承的一段百年佳话。

透过这张文凭,我们仿佛能看到百年前复旦公学的教育风貌,感受到当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它不仅是张彝个人学业成就的证明,更是复旦早期教育历史的生动写照,为研究复旦校史和中国近代教育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

1 (6).jpg

在众多展品中,一幅书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 “复旦大学” 校名手迹。1950 年 11 月,教育部正式通知校名取消原来的 “国立” 称谓,1946 年由于右任题写的 “国立复旦大学” 校匾需要更换 。彼时,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望道代表全校师生,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致信毛主席,恳请毛主席为学校题写新校名。

1951 年下半年,陈望道赴京开会时专门拜会张志让,二人商定烦请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吴溉之再次向毛主席转呈为学校题字的请求。不久之后,张志让收到毛主席的亲笔信函,内附一张没有落款的宣纸题字 ——“复旦大学” ,题字写在尺幅为 27.5×13.9 厘米的白宣纸上,行草书的 “复旦大学” 四字纵逸奔放、一气呵成,尽显骨力。

1952 年,复旦首次将题字制成竖排牌匾悬挂于学校正门,1965 年校庆时匾额调整为横排样式,沿用至今。毛主席的这一题字,不仅为复旦大学增添了无上的荣耀,更成为了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激励着复旦人不断进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迈进 。

1 (7).jpg

1905 年,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历史浪潮中,复旦公学应运而生。教育家马相伯先生怀着 “教育救国” 的理想,倾其家产,在各方仁人志士的支持下,创办了这所国人自主创办的高等学府 。

校名 “复旦” 取自《尚书大传》中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寓意着追求光明与进步,也寄托着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美好期望 。创校初期,学校暂借荒废的吴淞提督衙门作为临时校舍,条件艰苦,但师生们怀着满腔的热忱与坚定的信念,开启了复旦的教育征程 。

1917 年,复旦公学更名为私立复旦大学,增设商科,标志着学校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迈进。在这一时期,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强调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

学校汇聚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如李登辉、周谷城等,他们以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为学生们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于右任、邵力子等,他们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

1 (8).jpg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复旦校园遭受日军轰炸,校舍被毁。为了坚持办学,保存教育火种,师生们被迫踏上内迁之路,辗转迁至重庆北碚 。在艰苦的战时环境下,复旦师生秉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教学与科研工作 。这一时期,学校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

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在历史学领域,周谷城先生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复旦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在教育理念上,强调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多所高等院校系科并入复旦,进一步充实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科资源,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一时期,学校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苏步青先生在微分几何领域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该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

1 (9).jpg

改革开放后,复旦大学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进教育改革 。在教育理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科交叉与融合 。学校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理念,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

同时,学校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 1977 - 1999 年期间,复旦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等研究机构在各自领域深入探索,成果斐然,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

进入 21 世纪,复旦大学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力 。学校不断优化教育教学体系,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 。在科研方面,学校加大投入,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

2000 - 2014 年,复旦在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如在生命科学领域,复旦的科研团队在基因编辑、干细胞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 。

1 (10).jpg

近年来,复旦大学持续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在教育理念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成长,致力于培养具有卓越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 。学校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

在科研方面,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从 2014 年至今,复旦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与企业合作开展的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Related cases

相关案例

持续发展,打造“更具价值”品牌交流中心

商务
咨询
0512-816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