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这片充满诗意与活力的土地上,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南部,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 中国湿地博物馆。它是我国唯一冠以 “国字号” 的湿地博物馆 ,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神秘湿地世界的大门。
这座博物馆坐落于天目山路与紫金港路交叉口,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与西溪湿地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它不仅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个湿地生态科普科研基地的核心枢纽。其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由国际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以 “绿丘” 为主要意象。远观博物馆,主体建筑几乎被绿色植被完全覆盖,仿佛与人工山丘融为一体,充满了自然和谐之美;而矗立其上的观光标志塔,如破土而出的新芽,斜向挑出,高达 30 多米,不仅可以让游客俯瞰西溪湿地的全景,更是一种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致敬与象征。

踏入中国湿地博物馆,仿佛进入了一个湿地知识的浩瀚海洋,每一个展厅都独具魅力,承载着独特的科普与文化价值 。
走进一楼的 “走进湿地厅”,就像翻开了一本生动的湿地教科书。在这里,公众可以了解到湿地的定义,认识到湿地并非仅仅是一片简单的水域与陆地的过渡地带,而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
通过丰富多样的展示手段,人们可以知晓湿地的类型丰富多样,有沼泽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滨海湿地以及人工湿地等;还能了解到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以及全球湿地的分布情况,对湿地形成初步且全面的认知。而这一切的展示,旨在让公众直观地感受到湿地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唤起大家对湿地保护的责任感。

与之相邻的 “湿地万象厅”,则是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展示窗口。从湿地生灵到湿地万象,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不同类型湿地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步入展厅,仿佛置身于不同的湿地场景之中,能看到沼泽湿地中那独特的泥炭积累和丰富的水生植物,河流湿地中奔腾不息的河水与沿岸生机勃勃的生态,湖泊湿地里宁静优美的湖面与水鸟嬉戏的画面,滨海湿地壮观的潮汐与独特的红树林景观,以及人工湿地中人类智慧与自然生态的巧妙融合。
展厅内共有 457 件生物标本,无论是翱翔天空的鸟类标本,还是畅游水中的鱼类标本,亦或是栖息在湿地的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标本,都栩栩如生,让人近距离观察到湿地生物的形态与特征。此外,新增的两爬活体展示区更是吸引了众多目光,在精心模拟的热带、亚热带丛林景观生态缸内,双冠蜥和绿雨滨蛙等湿地生物自在生活,人们可以亲眼目睹它们的生活状态,感受湿地生物的灵动与活力 。

若是想要体验科技与自然融合的奇妙之旅,负一层的 “湿地洞天沉浸式数字展厅” 绝对不容错过。这里堪称整个博物馆的 “科技担当”,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数字世界。入口处的动态水幕,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吸引着游客纷纷驻足拍照,那灵动的水流与光影交织,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
掀开幕布走进其中,首先是 360 度互动数字厅,当你靠近屏幕,仿佛拥有了与湿地对话的超能力,伸手触碰屏幕,就能触发各种奇妙的互动效果,以不同视角深入探索湿地的奥秘,或是跟随候鸟的迁徙路线翱翔天际,或是潜入水底观察水生生物的奇妙世界 。
再往里走,便是令人震撼的 180 度巨幕,其尺寸达 32.5 米,相当于 3 部 IMAX 电影屏幕大小,带来目前博物馆界顶尖的沉浸感体验。在这里,观众可以观看影片《生灵之境》,影片讲述了湿地与文明的链接,每一帧画面都经过精心雕琢,震撼人心。从远古时期湿地孕育生命的奇迹,到人类文明在湿地滋养下的兴起与发展,再到现代社会人类与湿地的相互依存与挑战,都在这巨幕上一一呈现,让观众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湿地文明之旅。
在巨幕的另一侧,由 270 个二维码组成的艺术装置墙面别具一格,每一个二维码都是一份珍贵的档案,记录着湿地已灭绝生物或濒危生物的信息,只需拿出手机轻轻一扫,就能揭开这些生物背后的故事,了解到它们曾经的辉煌与如今面临的困境,进一步增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 。

而在二楼的 “只此西溪厅”,则聚焦于杭州西溪湿地这颗独特的湿地明珠,为观众展示了西溪湿地独有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以及西溪综合保护工程的前世今生。踏入展厅,就像走进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画,蜿蜒的河道、茂密的芦苇荡、古朴的石桥,处处散发着西溪湿地的独特韵味。这里不仅有精美的图片、详细的文字介绍,还陈列着许多与西溪湿地相关的实物,如西溪传统渔事工具,让人真切感受到西溪湿地与当地居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博物馆在策划该展厅时,专门联系了西溪原住民,记录下他们与西溪的回忆,那些珍贵的记忆如同珍珠般镶嵌在展厅的各个角落,当年从西溪拆下来的老石板,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湿地的龙舟、五常的十八般武艺等元素,也生动地展现了西溪的传统文化。通过参观这个展厅,观众可以深入领略城市湿地的独特魅力,感受西溪湿地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成就 。

中国湿地博物馆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个充满活力与趣味的多元活动中心,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公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了解湿地,感受自然与艺术的魅力,积极参与到湿地保护的行动中来 。
在教育活动方面,博物馆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项目。“无水不成杭” 研学项目脱颖而出,获评全省博物馆研学十佳路线等 4 项荣誉。该项目以 “水” 为线索,带领青少年深入探寻杭州的湿地文化,从古良渚水坝到西湖生态,从运河生态到西溪生态,全方位了解湿地对杭州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让孩子们在实地探索与学习中,深刻领悟到杭州这座城市与水、与湿地的紧密联系,增强对家乡生态环境的认知与热爱 。
“‘塑鸟’湿地鸟类公民科普” 项目则获评杭州市博物馆最具潜力研学课程,它聚焦湿地鸟类,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活动,如鸟类标本观察、鸟类科普讲座、鸟类手工制作等,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湿地鸟类的兴趣,培养他们对鸟类的保护意识,让大家了解到每一种鸟类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价值 。此外,博物馆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杭州区域中心展开座谈交流并探索可行性合作,通过 280 余场教育活动,将博物馆教育实践深度融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不断拓展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

在跨界联动方面,博物馆积极探索自然与艺术的创新表达方式,将自然生态主题与文化美学、绘画美学、生活美学巧妙融合。在陈列展览上,全年推出了多场独具特色的专题展览和小型巡展 。“碧海繁花” 珊瑚文化展,带观众走进神秘的海洋珊瑚世界,了解珊瑚的生态、文化价值以及面临的保护挑战;“心域绿洲:影像中的自然庇护所”,通过摄影作品展现世界各地自然庇护所的壮美与宁静,唤起人们对自然保护的向往;“四时风雅,草木相生 —— 七十二候应时植物文化美学展”,结合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展现植物在不同时节的变化与文化内涵,让观众感受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之美;“湿地、城市、人类 —— 湿地绘画双年展” 则汇聚了众多艺术家以湿地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用艺术的笔触描绘湿地的魅力与价值;“‘染旷野的情绪’中国植物染艺术展”,展示了传统植物染技艺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让观众领略到自然色彩的神奇与美妙 。
除了展览,博物馆还与不同机构联合策划了各种充满创意的活动 。拉阔音乐会在湿地的自然氛围中奏响美妙旋律,音乐与自然的交融,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听享受;普拉提活动让参与者在优美的湿地环境中伸展身心,感受自然与健康生活的完美结合;疗愈夜活动则借助自然的宁静与氛围,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与放松;站桩活动让大家在传统养生方式中,体悟自然与身体的和谐之道;《江湖动物侠客谱》漫画以生动有趣的漫画形式,讲述湿地动物的故事,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的喜爱;沉浸式小舞剧通过舞蹈艺术,展现湿地的生态与文化,让观众沉浸在艺术与自然的奇幻世界中 。这些活动有效引导公众参与到身边的艺术与自然对话中来,让人们在艺术的熏陶中,更加关注自然、热爱自然 。

在文旅融合方面,博物馆也成果斐然 。在文创产品开发上,精准定位湿地与鸟类的核心 IP,与 “松野动物”“波普自然” 等知名鸟类文创品牌开展联名合作,推出的鸟类挂件与毛绒玩具等产品一经亮相,便在西湖区文创大会和文创推进会上备受瞩目 。
同时,遴选 26 位流量博主共同开设 “塑鸟集” 文创集合店,多款 IP 文创产品迅速热销并售罄,《龙腾浒跃》水浒主题对杯、台历更是荣获第三届杭州市 “让文物活起来” 文创设计大赛天工奖,充分展现了湿地文创产品的独特魅力与市场潜力 。
在生态旅游方面,博物馆与文旅集团紧密合作,以生态科普研学为着力点,开辟了博物馆至西溪湿地的游船新航线 。游客们可以先在博物馆中通过抽象的知识导览,对湿地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然后乘坐游船,深入西溪湿地,展开具象的研学之旅,近距离观察湿地生态,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这种创新的文旅融合模式,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也进一步提升了湿地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