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隧道博物馆:穿越地下工程的时光隧道

标签:
隧道博物馆

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中,隐匿着一座开启地下工程奥秘之门的殿堂 —— 隧道博物馆。作为国内首个以隧道及地下工程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 ,它犹如一个神秘的科技魔方,每一面都折射出隧道世界的独特光芒,吸引着无数对地下空间探索满怀热忱的人们前来一探究竟。自建成开放以来,便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已然成为科普教育、文化传播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1 (1).jpg

博物馆以 “光” 与 “亮” 为精妙的策展脉络 ,这一理念贯穿整个场馆。“光” 象征着隧道带来的希望与光明,是连接不同地域、打破阻隔的纽带;“亮” 则寓意着隧道建设过程中的智慧闪耀与科技之光。5000 余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内,巧妙运用灯光效果,模拟隧道内从黑暗到光明的过渡,营造出神秘而又引人入胜的氛围 。步入其中,仿佛跟随光的指引,开启探索隧道奥秘的征程。与之相辅相成的 6000 平方米隧道主题公园,更是将这种理念延伸到户外。公园内的大型盾构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象征着隧道建设者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成为人们打卡留念的热门地标。

1 (2).jpg

序厅:引发对隧道的思考

走进序厅,“假如没有隧道” 这一提问如同一颗思想的种子,瞬间在参观者心中种下好奇的萌芽。当我们试图想象没有隧道的世界,交通的不便、地域交流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受限等问题便一一浮现。随后,“隧道大观” 给出了解答,通过多媒体展示、沙盘模型等方式,呈现出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隧道,从古老的穿山栈道到现代的海底巨龙,让人直观地感受到隧道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对隧道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认知,也开启了这场隧道知识盛宴的大门。

1 (3).jpg

中国隧道史陈列厅:回顾发展历程

中国隧道史陈列厅宛如一部宏大的史书,缓缓翻开,从古代到现代,清晰地梳理着中国隧道的发展脉络。古代,中国的隧道技术曾长期领先世界,秦直道、古栈道等遗迹见证了先民们的智慧与勇气,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用双手和简单工具开辟出一条条连接文明的通道。近代,随着列强入侵,中国陷入半殖民地深渊,隧道技术也远远落后于西方。但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并未放弃,八达岭隧道等工程,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奋斗,推动着中国隧道技术艰难前行。新中国成立后,隧道建设迎来了春天,从成渝铁路的隧道建设起步,到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开启机械化施工新时代,再到如今众多世界级隧道工程的诞生,中国隧道技术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的华丽转身,展示了中国在隧道建设领域的崛起与辉煌。

1 (4).jpg

专题陈列厅:聚焦专业内容

专题陈列厅是隧道工程专业知识的聚焦地,其中重器展示区堪称 “镇厅之宝” 汇聚地。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盾构机 “中国中铁 1 号”,那庞大而坚实的身躯,彰显着中国隧道装备制造的实力,见证了中国盾构技术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全球最大直径海底盾构隧道 —— 深圳妈湾跨海通道工程盾构机刀盘实物(直径 15.53 米),巨大的刀盘仿佛一个钢铁齿轮,承载着征服海底的使命,让人不禁感叹大国重器的震撼。在工法工艺区,通过实物展示、动画演示、互动体验等形式,详细科普隧道所面临的各种灾害地质条件,如塌方、涌水、瓦斯突出等,以及针对这些复杂情况的施工工法创新与应用,如钻爆法、盾构法、TBM 法等,让参观者深入了解隧道施工背后的科学与技术。

1 (5).jpg

尾厅:畅想隧道未来

尾厅是通往未来的入口,以 “隧创未来” 为核心理念的沉浸式影院是这里的主角。观众坐在影院内,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之中。随着影片的播放,未来城市中纵横交错的智能隧道、能源工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高效运输隧道、利用激光掘进技术打造的沙漠隧道、连接各大洲的洲际隧道,甚至通向太空的星际隧道等场景一一呈现。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画面,配合环绕音效与动感座椅,让观众仿佛亲身穿越到未来,感受隧道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也为这次隧道博物馆之行画上一个充满希望与憧憬的句号 。

1 (6).jpg

在隧道博物馆的专题陈列厅,“大国重器” 展区无疑是最受瞩目的焦点。这里陈列着众多见证中国隧道建设实力的重磅展品 ,其中 “中国中铁 1 号” 盾构机堪称镇馆之宝。2008 年 4 月,这台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诞生,填补了国内在复合盾构制造领域的空白 。它的出现,打破了 “洋盾构” 长期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开启了中国盾构机自主研发的新纪元。站在 “中国中铁 1 号” 盾构机前,其庞大的身躯让人不禁感叹科技的力量。直径 6.3 米的刀盘,犹如一个巨大的钢铁齿轮,上面的刀具虽历经岁月,但依旧闪耀着金属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战绩。刀盘上的每一道磨损痕迹,都是中国隧道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的印记,是中国盾构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生动见证。

与 “中国中铁 1 号” 交相辉映的,是深圳妈湾跨海通道工程盾构机刀盘实物(直径 15.53 米) 。这是全球最大直径海底盾构隧道的关键部件,巨大的刀盘被安置在展厅中央,周围的灯光聚焦其上,凸显出它的震撼与威严。刀盘上的刀片锋利依旧,每一片都承载着征服海底的使命。当人们近距离观察这把刀盘时,能深刻感受到中国在海底隧道建设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创新能力。妈湾跨海通道工程作为深圳经济特区首条大直径跨海盾构隧道,其建设过程充满挑战,而这把刀盘正是克服重重困难的关键所在,它的成功应用,标志着中国海底隧道建设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

1 (7).jpg

隧道博物馆是一座知识的宝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绝佳平台。在地质科普区,通过逼真的地质模型、生动的多媒体展示以及互动体验装置,向参观者科普隧道建设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地质条件,如断层、褶皱、岩石特性等,以及针对不同地质情况所采用的应对策略 。在这里,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地质构造的形态,了解它们对隧道施工的影响,以及工程师们如何巧妙地运用科学技术克服这些困难。

在施工技术展示区,博物馆通过实物展示、动画演示、虚拟仿真等形式,详细介绍了钻爆法、盾构法、TBM 法等各种先进的隧道施工技术和工艺 。参观者可以通过操作互动设备,模拟盾构机的掘进过程,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操作要点;还可以观看钻爆法施工的动画演示,感受在坚硬岩石中开凿隧道的震撼场面。这些生动有趣的展示方式,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让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参观者都能轻松理解,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对隧道工程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

1 (8).jpg

隧道博物馆更是隧道人 “开路先锋” 精神的传承载体。从古代先民在简陋条件下开凿隧道,到现代建设者们挑战世界级难题,每一个隧道工程背后,都蕴含着无数隧道人的心血与奉献 。博物馆通过展示珍贵的历史文物、老照片、工程手稿,以及讲述隧道建设中的感人故事,将这种精神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成昆铁路建设展区,一幅反映铁道兵在艰苦环境下开凿隧道的老照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照片中,铁道兵们身背工具,在陡峭的山壁上艰难前行,他们的脸上充满了坚毅与执着。旁边的文字介绍详细讲述了成昆铁路建设过程中的艰辛,这条铁路穿越了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西南山区,建设者们面临着塌方、泥石流、岩爆等重重困难,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博物馆内还展示了许多隧道建设者的先进事迹。“大国工匠” 母永奇,作为一名盾构操作工,在新成昆铁路小相岭隧道建设中,展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当他祭祀沙木拉达隧道烈士陵园时,偶然发现全家找了 50 多年都未找到的外公墓地,一家两代隧道人跨越半个世纪的 “重逢” 故事,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隧道精神的传承与延续。这些故事,激励着每一位参观者,让 “开路先锋” 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

1 (9).jpg

隧道博物馆,无疑是一座汇聚隧道知识、传承隧道精神、展望隧道未来的文化殿堂。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领略大国重器的震撼,深入了解隧道建设背后的科技与智慧,感受隧道人 “开路先锋” 的伟大精神 。无论是对工程技术感兴趣的专业人士,还是充满好奇心的普通大众,亦或是渴望学习知识的青少年,隧道博物馆都能满足你的探索欲望。它不仅是一次参观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人类智慧与勇气的致敬。

Related cases

相关案例

持续发展,打造“更具价值”品牌交流中心

商务
咨询
0512-816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