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探秘:走进苏州考古博物馆

标签:
苏州考古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考古博物馆

苏州考古博物馆选址于苏州市石湖景区内,紧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越城遗址东北部,这片土地见证了苏州悠久的历史变迁,文化底蕴深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程泰宁主持设计,其建筑造型以地景式场地设计和越城遗址出土的 “石锛” 和 “钺” 为设计原型,由大气奔放的三角形块面构成,既有着传统文化的古朴韵味,又融入了简洁明快的现代设计感,与周边自然景观相得益彰,营造出古朴、沧桑、野趣的历史氛围 ,从外观上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历史的厚重感。

1 (1).jpg

苏州考古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独具匠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程泰宁主持设计。其以越城遗址出土的 “石锛” 和 “钺” 为设计原型,采用地景式场地设计,建筑整体呈多边形几何体块,由大气奔放的三角形块面构成 。这种独特的造型,既有着传统文化的古朴韵味,又融入了简洁明快的现代设计感,在阳光的照耀下,三角形块面的光影变化丰富,使建筑充满了立体感与动态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历史故事。

建筑体量不高不大,与周边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巧妙地融入了石湖景区的环境之中。从远处眺望,博物馆与石湖的山水相依,绿树环绕,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营造出古朴、沧桑、野趣的历史氛围 。走进博物馆,入口处的设计简洁而不失庄重,引导着观众逐步走进历史的长河。馆内空间布局合理,流畅的参观路线让观众能够有条不紊地欣赏各类展品,避免了参观过程中的拥挤与混乱。展厅的层高经过精心设计,宽敞明亮,为文物展示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同时也让观众在参观时感受到舒适与自在。

1 (2).jpg

苏州考古博物馆馆藏丰富,展出文物 1200 件 (套) ,其中五分之四以上为首次亮相,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三国孙吴一号墓的复原重现 。这座砖室墓规模宏大,平面为十字形结构,长约 15 米,宽约 10 米,重达 90 余吨,是苏州地区发现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 。走进墓室,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墓中出土的各类文物,如青瓷、陶、玉、琥珀、琉璃、铜、金、银等材质的器物,种类繁多,制作精美,为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艺术、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其中,一件长达 26 厘米、重达 27.1 克的龙首金钗,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与另一件凤首金钗构成一对,属于孙吴王室高等级金器,考古人员推测其主人是一位地位较高的年轻女性,为这座古墓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

1 (3).jpg

在众多展品中,北宋时期的十二生肖俑因其造型精美可爱、独具特色,成为了馆内的 “网红” 展品。这些生肖俑以红陶为胎质,采用合模分制的工艺制作而成,表面以白色为底,再施以鲜艳的彩绘,呈现出迷人的光彩 。它们并非简单的动物造型,而是雕刻成人身兽首的形象,每个俑均昂首挺立,表情各异,栩栩如生。文官服饰的长袍宽袖、交领设计,胸带的点缀及方形鞋的轮廓线条,既表现出古代文官的庄重,又巧妙地融入了生动的生肖特点,高度在 21.5 至 25.8 厘米之间,生动地展现了北宋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与文化特色 。十二生肖俑作为隋唐两宋墓葬中流行的一类神怪俑,与民间信仰、道教思想关联密切,它们在墓室中的排列有着独特规律,分别置于墓室四角,对应子鼠、丑牛等十二个地支,寓意着对逝者的守护与祝福,反映出中国古代 “视死如视生” 的丧葬理念 。

除了三国孙吴一号墓和北宋十二生肖俑,馆内还收藏了大量其他珍贵文物,如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陶器,其造型古朴,纹饰简洁,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活状态与审美观念;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制作精良,工艺高超,体现了良渚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金银器,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展示了当时高超的金属铸造工艺和灿烂的吴越文化 。这些文物如同繁星般闪耀,共同构成了一部生动的苏州历史文化画卷。

1 (4).jpg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背后都蕴含着一段独特的苏州故事,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苏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从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到苏州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早期生活。他们以简单的工具制作陶器,用于日常生活,这些陶器的形状和纹饰,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美的追求,也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则见证了苏州地区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良渚玉器以其精美的造型、细腻的工艺而闻名于世,玉琮、玉璧等礼器的出现,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良渚先民们在玉器制作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体现了他们对精神世界的重视,也反映出当时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和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

1 (5).jpg

春秋战国时期,苏州作为吴越争霸的重要地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物。青铜器和金银器上的精美纹饰,不仅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吴越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碰撞 。这些文物见证了苏州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 。到了唐宋时期,苏州成为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时期的文物更是丰富多彩。从坊市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苏州城市经济的繁荣。大量的瓷器、钱币、生产工具等文物,反映了当时商业的发达、手工业的兴盛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宋代的瓷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制作精美,有来自各地窑口的产品,这表明苏州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与全国各地有着广泛的经济交流 。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苏州考古博物馆的文物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例如,出土的一些带有外来文化元素的文物,如琉璃器、香料等,表明苏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海外国家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这些文物见证了苏州作为一个开放城市的历史,展示了苏州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外界交流融合的精神风貌 。苏州考古博物馆的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苏州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们生动地展现了苏州历史的厚重与辉煌,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

1 (6).jpg

走进苏州考古博物馆一层,便踏入了 “源起江南 —— 苏州地域文明探源” 的展览空间。这一展览以江河湖海的考古地理发展史、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文物保护理念、考古成果叙事为主线,分为 “江海共潮生”“手铲释天书”“考古见姑苏” 三大篇章 ,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带领观众探寻苏州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江海共潮生” 篇章,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江河湖海变迁对苏州地域文明形成的深远影响。苏州境内地势平坦,湖荡棋布,河流纵横,早在一万年前,吴地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 。通过展示相关的考古发现,如古海岸线的变迁、古河道的遗迹等,让观众了解到苏州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如何孕育出早期的人类文明,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篇章中,观众可以看到一些反映早期人类生活的文物,如简单的石器工具、粗糙的陶器等,这些文物虽然质朴,但却见证了苏州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最初探索与生存。

“手铲释天书” 篇章,聚焦于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文物保护理念。这里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的工具,如手铲、洛阳铲等,以及他们在田野考古中的工作场景 。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资料和多媒体演示,观众可以了解到考古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包括如何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如何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等 。这一篇章不仅让观众对考古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他们感受到考古工作者为探寻历史真相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同时,还展示了一些文物保护修复的成果,让观众看到文物在经过精心修复后重焕光彩的过程,体会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1 (7).jpg

“考古见姑苏” 篇章,通过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发掘成果,尤其是陶器,为观众梳理出苏州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脉络 。从三山岛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痕迹,到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时期的繁荣,再到马桥文化、西周、秦汉等时期的演变,直至近现代的历史变迁,都在这里一一呈现 。观众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陶器,它们的造型、纹饰、工艺等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审美观念和生产力水平 。例如,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造型简单实用,纹饰多为刻划纹和绳纹,体现了当时人类的生活状态和工艺水平 ;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则制作精良,造型精美,纹饰细腻,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和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 。这些文物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苏州的故事。

1 (8).jpg

负一层的 “华章江南 —— 苏州考古发现成果” 陈列,同样精彩纷呈,以时间轴为经,构成展览叙事主线,采用叙事主题分版块组合的方式,以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面向为纬,分为 “文明溯源”“吴越新证”“都会寻踪”“海丝遗痕” 四大篇章 ,全面展示了苏州考古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构建出经纬结合、重点突出的苏州考古叙事逻辑。

“文明溯源” 篇章,深入探寻苏州地区文明的起源,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关键时期的考古发现入手,展示了苏州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 。观众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如玉琮、玉璧等,这些玉器不仅造型精美,而且具有重要的宗教和礼仪意义,是良渚文化高度发达的象征 。此外,还展示了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文物,如骨器、石器、陶器等,让观众了解到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通过这些文物,观众可以感受到苏州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9).jpg

“吴越新证” 篇章,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通过展示相关的考古发现,如青铜器、兵器、印纹硬陶等,为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解读 。苏州作为吴越争霸的重要地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物 。这些青铜器和兵器上的精美纹饰,不仅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吴越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碰撞 。例如,一些青铜器上的铭文,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研究吴越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印纹硬陶则是吴越地区特有的文化产物,其独特的纹饰和制作工艺,体现了吴越文化的独特魅力 。

“都会寻踪” 篇章,展现了苏州作为江南都会的繁荣景象,从秦汉至六朝时期的考古发现,到唐宋元时期的城市遗址和文物,让观众领略到苏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和经济文化发展 。在这个篇章中,观众可以看到坊市遗址出土的文物,如瓷器、钱币、生产工具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唐宋时期苏州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达 。同时,还展示了一些建筑构件和城市规划图,让观众了解到当时苏州城市的布局和建筑风格 。此外,还介绍了苏州在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如诗词、绘画、书法等,展示了苏州作为文化中心的独特魅力。

1 (10).jpg

“海丝遗痕” 篇章,突出了苏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展示出土的一些带有外来文化元素的文物,如琉璃器、香料等,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地图,讲述了苏州与海外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唐宋元时期,苏州一带为长江入海口与大运河航道交汇之地,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元和塘古窑遗址作为南宋烧造陶礼器的御窑,实证了苏州手工业贸易发展的高度 ;太仓樊村泾遗址发现的目前国内最大的元代港口仓储遗存,为研究瓷器经济史和物流商贸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这些考古发现,让观众看到苏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世界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 。

Related cases

相关案例

持续发展,打造“更具价值”品牌交流中心

商务
咨询
0512-816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