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穿越时光的青铜华章

标签:
青铜器博物馆
宝鸡市博物馆

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青铜文明的光辉。它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中华石鼓园内,西临古朴挺拔的石鼓阁 ,东接蜿蜒清澈的茵香河,南依巍巍秦岭,北望滔滔渭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博物院以其独特的建筑外观,运用高台门阕、青铜厚土的建筑语言,气势恢宏,厚重威严,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尊崇地位,也象征着宝鸡作为 “青铜器之乡” 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宝鸡,这片神奇的土地,自汉代以来,青铜器出土历代不绝,被誉为 “青铜器之乡”。这里出土的青铜器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造型奇特、纹饰精美,铭文丰富、类型多样,涉及祭祀、征伐、婚聘、朝觐、礼乐、盟誓、贡赋、贸易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正是依托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成为了一座集中收藏、研究和展示古代青铜文化的艺术殿堂 。

1 (1).jpg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历史,是一部与时代同行、与文物共守的奋斗史。其前身可追溯至 1956 年成立的宝鸡市文物历史陈列室 ,那时它在宝鸡市金台观建立,肩负起集中收藏和展示文物珍宝的重任,虽规模不大,却如一颗萌芽的种子,承载着宝鸡地区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希望。它就像一位默默的记录者,静静收藏着一件件文物,等待着被更多人发现、了解。

随着宝鸡文博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宝鸡周秦文明发祥地和 “青铜器之乡” 的文化品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于 2010 年 9 月 28 日在石鼓山落成并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新馆建筑面积 3.48 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建筑外形运用高台门阙、青铜厚土的建筑语言,完美融合了石鼓文化与青铜文化,寓意着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尊崇地位。它的建成开放,不仅为文物保护和传承构建了全新的阵地,也成为宝鸡城市的新地标和文化新亮点。从此,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讲述着古老青铜器背后的历史故事,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2).jpg

踏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青铜铸就的辉煌时代。博物院以其丰富的陈列展览,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深入领略青铜文化的魅力,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沉。在这里,我们将通过 “青铜器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 四个展厅,探寻青铜器背后的故事。

“青铜器之乡” 展厅犹如一座时光宝盒,珍藏着宝鸡地区自汉代以来出土的历代青铜器。踏入其中,仿佛能看到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那些古老的青铜器带着岁月的痕迹,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展厅中,杨家村窖藏复原场景格外引人注目。2003 年 1 月 19 日下午 4 点左右,宝鸡市眉县马家镇杨家村的五位村民在取土时,意外发现了这个神秘的窖藏。如今,复原场景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的发现过程,窖藏洞口旁摆放着发现者使用的锄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一刻的惊喜与震撼。在这个窖藏中,共出土了 27 件西周青铜器,件件都有铭文,总字数达 4045 字,堪称 21 世纪初的一项重大考古发现 。

1 (3).jpg

其中,逨盘更是被誉为 “中华第一盘”。它通高 20.4 厘米,口径 53.6 厘米,圈足直径 41 厘米,腹深 10.4 厘米,兽足高 4.2 厘米,重 18.5 千克 。这件盛水器通常与匜配套使用,方唇,折沿、浅腹、附有耳、铺首,圈足下附有四兽足,腹部和圈足饰有窃曲纹,器物的辅首为兽衔环,造型独特,纹饰精美。而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底铸有的 21 行、372 字铭文。这些铭文详细记述了单氏家族从黄高祖单公到逨八代人的征战、理政和管治林泽的历史,第一次以实物印证了《史记・周本纪》中对西周诸王世系的记载,对西周历史研究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堪称一部 “青铜史书” 。站在逨盘前,细细品味那些古老的铭文,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西周的历史进行一场对话,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除了逨盘,展厅中还有许多其他珍贵的青铜器,它们或造型奇特,或纹饰精美,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共同构成了宝鸡作为 “青铜器之乡” 的辉煌篇章。这些青铜器是宝鸡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它们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曾经的繁荣与昌盛,让后人得以一窥古代社会的风貌。

1 (4).jpg

“周礼之邦” 展厅是对西周时期周礼文化的深度解读,在这里,青铜器不仅仅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周礼制度的实物见证,它们承载着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信息,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领略那个礼仪之邦的独特魅力。

周礼,作为西周时期的重要文化制度,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祭祀、朝聘、宴飨、丧葬等各种礼仪规范,它是维护西周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源头。《周礼》又名《周官》《周官经》,是一部记载设官分职的先秦文献,大约成书于战国晚期,与《仪礼》《礼记》并称 “三礼”,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在这个展厅中,镇馆之宝何尊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星。1963 年,何尊在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出土,它是西周早期贵族 “何” 铸造的一件青铜酒器,通高 38.5 厘米、口径 29 厘米,圈足底径 20×20 厘米,重 14.6 千克 。何尊造型独特,如 “亚” 字长颈,腹微鼓,高圈足,体侧装饰有四道镂空扉棱,从上至下将圆形器体分为四个部分,主体花纹为高浮雕兽面纹,位于中部,巨目利爪,狞厉凶猛,口沿和圈足部位的纹饰分别为兽形蕉叶纹和相对简单的浅浮雕兽面纹,整器的装饰以雷纹为底,部分采用三层花的装饰手法,看起来华美瑰丽,通体散发着一种 “狞厉之美” 。

1 (5).jpg

何尊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华美的外形上,更在于其内壁底部的 122 字铭文。这些铭文记载了成王在其亲政五年时,于新建成的东都洛邑对其下属 “宗小子” 的训诰,其中 “宅兹中国” 一句,是目前所知 “中国” 一词的最早出处 。铭文中的 “中国” 指的是位居中间或者中央的城池或土地 —— 中原地区,最初具体指的是洛阳。尽管它与现在的 “中国” 一词在地理概念上有所不同,但其意义却十分重大,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天下观和国家意识,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与河南地方史、城市建设史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何尊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了解西周时期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大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灿烂。

除了何尊,展厅中还通过众多的青铜器展品,展示了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例如,青铜鼎、簋等食器,在西周时期是重要的礼器,它们的使用数量和组合方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体现了当时的等级制度。青铜盘、匜等水器,则与西周时期的沃盥之礼密切相关,在祭祀和用膳时,贵族们都要行沃盥之礼,以表示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 。这些青铜器展品,仿佛是西周社会的一个个缩影,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周礼文化的博大精深。

1 (6).jpg

“帝国之路” 展厅以秦国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展示一系列精美的青铜器,生动地展现了秦国从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逐渐崛起,最终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波澜壮阔历程。

秦国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创业史。从最初的附庸小国,到春秋时期的逐渐强大,再到战国时期的群雄逐鹿,秦国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青铜器作为秦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重要载体,见证了秦国的兴衰荣辱。

展厅中的秦公镈,是一件极具代表性的秦国青铜器。它于 1978 年在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一号大墓出土,通高 75.1 厘米,铣间宽 38.5 厘米,重 62.5 公斤 。秦公镈造型雄伟,纹饰精美,其主体纹饰为蟠螭纹,间以雷纹为地,两侧各有一条立体的飞龙,龙头上卷,龙身卷曲,龙尾上翘,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能腾空而起。镈身上还铸有铭文 135 字,内容主要是秦公祭祀祖先的颂辞,以及对秦国祖先功绩的赞美和对自身统治的宣扬 。这件秦公镈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秦国历史的重要见证,它反映了秦国在春秋时期的强大国力和崇高的政治地位。

1 (7).jpg

除了秦公镈,展厅中还有许多其他与秦国相关的青铜器展品,如秦公钟、杜虎符等。这些青铜器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秦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秦公钟的出土,证明了秦国在音乐文化方面的高度发展;杜虎符则是秦国军事制度的重要实物见证,它体现了秦国严格的军事管理和调兵遣将的制度 。通过这些青铜器展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秦国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步步崛起,最终实现统一六国的伟大霸业的。

“帝国之路” 展厅不仅是对秦国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精神的颂扬。秦国的崛起历程,激励着我们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也要勇于拼搏,不断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 (8).jpg

“智慧之光” 展厅聚焦于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通过各种展示手段,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无穷智慧。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青铜器从矿石开采、冶炼、铸造到装饰的全过程,感受古代青铜文化的独特魅力。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成就之一,它凝聚了古代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鼎盛阶段,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优美、纹饰之繁复,令人叹为观止。展厅中通过雕塑、模型等形式,详细展示了青铜器的制作过程。首先是矿石开采,古代工匠们需要深入矿山,采集含有铜、锡、铅等金属元素的矿石。然后是冶炼,将采集到的矿石经过高温熔炼,提取出纯净的金属。接下来是铸造,这是青铜器制作的关键环节,工匠们根据设计好的模具,将熔化的金属液倒入其中,冷却后即可得到青铜器的雏形 。最后是装饰,工匠们运用各种装饰手法,如铸造纹饰、镶嵌宝石、错金银等,为青铜器增添了华丽的外观。

1 (9).jpg

在展厅中,有一组生动的雕塑,展示了古代工匠们在铸造青铜器时的场景。他们有的在鼓风助燃,有的在搅拌金属液,有的在操作模具,每个人都专注而认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他们对工艺的执着和对作品的热爱。还有一些模型,详细展示了青铜器制作过程中的各个步骤,让参观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其中的奥秘 。

除了展示制作过程,展厅中还介绍了青铜器制作工艺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如分铸法、失蜡法等。分铸法是将青铜器的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然后再通过焊接或铆接等方式组合在一起,这种方法可以制作出更加复杂的器型 。失蜡法是用蜡制作成青铜器的模型,然后在外面包裹一层陶范,加热使蜡熔化流出,再将金属液倒入陶范中,冷却后即可得到与蜡模相同的青铜器,这种方法可以制作出非常精细的纹饰和造型 。这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智慧之光” 展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青铜器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器具和艺术品,更是古代科技和文化的结晶。古代工匠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技艺,创造出了无数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1 (10).jpg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文化殿堂,以其丰富的藏品、独特的展览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世人展示了青铜时代的辉煌与灿烂。每一件青铜器都仿佛是一位历史的使者,穿越时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段铭文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大门。

在这里,我们领略了何尊 “宅兹中国” 的伟大与庄重,感受到了逨盘作为 “青铜史书” 的厚重与深邃,欣赏了逨盉作为艺术珍品的独特与精美。这些青铜器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承载着我们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青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永恒的魅力。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无穷智慧,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加强对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让更多的人了解青铜文化,感受它的魅力。

Related cases

相关案例

持续发展,打造“更具价值”品牌交流中心

商务
咨询
0512-816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