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校园中,有一座承载着深厚水文化底蕴的殿堂 —— 水文化馆。自 2024 年 3 月 22 日 “世界水日” 正式开馆以来,它便成为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地标,以 “流淌的文明” 为主题,兼具教育、研究、收藏、保护和交流等多元功能,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校园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开启了水文化探索与传播的新征程 ,也是面向全校师生、面向社会进行水情教育和水利科普的重要载体。

踏入水文化馆,就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水文化之旅,四个核心展厅从不同维度铺陈开中华水利文化的宏阔画卷,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深度领略水与人类文明交织的魅力。
“源・天一生水 润泽万象” 展厅,以 “水开鸿蒙” 和 “水润华夏” 两个单元,回溯到文明的最初源头。踏入其中,一幅展现四大文明古国和中国早期文化遗址分布的恢弘画卷映入眼帘,清晰地印证着古代文明发祥地与水的紧密联系。从尼罗河孕育的古埃及文明,到两河流域滋养的古巴比伦文明,再到黄河、长江流域诞生的华夏文明,水就像生命的摇篮,承载着人类早期文明的曙光 。
在古代中国,水不仅是农业灌溉的命脉,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展厅中展示的古代文献记载,大禹治水的功绩让他赢得了民众的敬仰与拥护,进而建立夏朝,开启了华夏民族国家制度的先河,这体现了水对古代政治格局形成的关键作用。从经济层面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聚集和经济繁荣的中心,早期城市依水而建,便于取水、灌溉和交通,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在文化和思想领域,水更是成为诸多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上善若水” 的道家思想,以水的特性来阐释高尚的品德和处世哲学;古代诗词中对水的描绘与寄托,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的浪漫情感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豪迈情怀,无不展现水在塑造中华文化精神内核方面的重要地位 。

“流・水无常形 智引千秋” 展厅通过五个单元,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发展的波澜壮阔。七大流域重大水患的展示,重现了历史上水灾的肆虐与破坏力,那些洪水泛滥、生灵涂炭的场景,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水患曾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灾难。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从古至今在大江大河治理以及沿海抵御海浪工程方面的不懈努力与伟大成就。
从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到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这些治水先辈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探索出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水情的治理方法,为后世治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厅中对我国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重大农田水利工程的介绍,如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浙江它山堰等,生动展现了古人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高超技艺。这些历经千年仍在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通过巧妙的设计,实现了分水、引水、灌溉、防洪等多种功能,保障了农田的水源供应,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中华农耕文明得以延续和繁荣的基石。
我国历史记载最早的运河工程,如灵渠、京杭大运河等,不仅是水利工程的杰作,更是连接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漕运通道,极大地推动了沿线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对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展厅中陈列的各种古代水利工具,如桔槔、辘轳、翻车等,从简单的提水工具到复杂的灌溉机械,见证了古代水利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 。这些工具的发明和应用,提高了劳动效率,减轻了人力负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水利文化发展的生动体现。

“汇・人民至上 百年治水” 展厅按照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时间顺序,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单元,全面展示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江河治理的伟大成就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开始关注水利问题,领导人民兴修水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革命胜利奠定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掀起了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修建了众多大型水利工程,如三门峡水利枢纽、丹江口水利枢纽等,这些工程在防洪、灌溉、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水利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水利建设投资持续增加,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三峡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型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标志着我国水利建设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提出了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的治水思路,推动水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为北方地区带来了宝贵的水资源,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河长制、湖长制的全面推行,加强了河湖管理保护,改善了水生态环境 。这些成就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造福人民,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屡创人间奇迹的百年荣光 。

“泽・胸怀江河 志守安澜” 展厅聚焦华水人在水利事业中的担当与贡献 。华水作为一所以水利为特色的高校,始终将服务国家水利水电事业发展作为使命。展厅中展示了华水在水利教育领域的成果,多年来,华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水利人才,他们活跃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科研等各个岗位,成为推动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
从黄河小浪底工程到南水北调工程,从西南地区的水电开发到沿海地区的防洪减灾工程,都有华水人的身影,他们用专业知识和辛勤汗水,为国家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
在科研方面,华水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学校的科研团队围绕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水利工程安全监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应用于实际工程,解决了许多工程难题,还推动了我国水利科技的进步。例如,华水研发的某水利工程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工程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为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
展厅中还展示了华水在国际水利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成果,学校积极参与国际水利项目,与多个国际组织和高校开展合作,为传播中国水利文化、提升我国在国际水利领域的影响力做出了贡献 。

水文化馆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参观者打造沉浸式体验。在 “流・水无常形 智引千秋” 展厅,利用多媒体互动装置,模拟古代水利工程的运行原理 。当参观者靠近互动屏幕,点击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模型,屏幕上便会以 3D 动画形式详细展示都江堰如何通过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排沙、宝瓶口引水,实现对岷江水资源的科学调配 。这种直观、生动的展示方式,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古人修建和运用水利工程的智慧 。
在 “汇・人民至上 百年治水” 展厅,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重现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场景 。戴上 VR 设备,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峡工程建设时的火热场面,巨型塔吊挥舞长臂,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建设者们挥洒汗水 ,亲身感受到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豪迈气魄和伟大力量 。这些互动体验项目,不仅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更让参观者深刻理解水利工程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文化内涵 ,使水文化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

馆内丰富的实物收藏是水文化的历史见证。在古代水利文物展区,陈列着从各地收集而来的珍贵文物 ,有汉代的水利陶井模型,其精巧的结构反映了当时的打井技术和地下水利用情况 ;还有唐代的水碾部件,见证了古代利用水力进行粮食加工的历史 。这些文物是古代水利文明的物质载体,通过它们,参观者可以触摸历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在水利实践中的创造力 。
现代水利建设相关物品也在馆内占据重要位置 。从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图纸,到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中使用的施工工具 ,这些实物展示了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和艰辛历程 。
它们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每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背后,都离不开无数建设者的辛勤付出和科技创新 。这些实物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激励当代人传承和发扬水利精神的生动教材 ,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水利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

水文化馆积极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成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学校依托水文化馆,开发了一系列与水文化相关的特色课程 。在水利专业课程中,将水文化馆的实物展示、案例资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利工程的历史演变和技术原理 。
同时水文化馆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独特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深入挖掘水文化馆的 “大思政课资源”,将我国水情发展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精神” 等思政课内容紧密结合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水文化馆,开展主题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在参观 “汇・人民至上 百年治水” 展厅后,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治水过程中展现出的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举办水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摄影展等 。
在水文化主题演讲比赛中,学生们围绕水与生命、水与文化、水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结合在水文化馆的参观感悟,阐述自己对水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表达对水利事业的热爱和投身水利建设的决心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水利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让水文化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

水文化馆积极面向社会开放,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成为提升公众水情意识和节水观念的重要平台 。自开馆以来,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师生以及社区居民等 。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水文化馆制定了个性化的科普方案 。对于中小学生,采用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和互动体验活动,激发他们对水科学的兴趣 。在一次活动中,孩子们分组搭建简易的水坝模型,通过实验观察水坝如何阻挡水流、调节水位,亲身体验到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中的重要性 。
对于社区居民,水文化馆开展节水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普及节水技巧和水资源保护知识 。工作人员走进社区,举办节水知识讲座,向居民介绍家庭节水小窍门,如使用节水器具、合理利用中水等 ,并发放节水宣传资料,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 。同时,水文化馆还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共同开展水文化研究和科普活动 。
与某环保企业合作,开展水资源保护公益活动,组织志愿者深入河流、湖泊等水域,进行水质监测和环保宣传 ,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 。通过这些科普活动,水文化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有效提升了公众的水情意识和节水观念 ,为共筑水文化、保护水资源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文化馆自建成开放以来,在传承中华优秀水文化、开展水情教育等方面成绩斐然,已然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与社会服务的一张亮丽名片。展望未来,水文化馆将在多个维度持续发力,不断拓展其文化传播与教育功能,续写水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在展览内容更新方面,水文化馆将紧跟时代步伐,紧密围绕国家水利发展战略和行业前沿动态 。随着国家水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智慧水利、生态水利等新理念的深入实践,水文化馆计划定期引入新的展览主题和内容 。同时,深入挖掘地域水文化特色,结合河南本地的水利历史与实践,如黄河河南段的治理与开发、贾鲁河的生态修复等,丰富展览内容,使水文化馆不仅是全国水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地域水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中心 。
在教育形式创新上,水文化馆将进一步加强与学校各学科专业的融合 。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合作,开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水文化教育软件和应用程序 ,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参观者提供定制化的参观体验和学习路径 。与艺术设计专业联合,举办水文化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将水文化元素融入绘画、雕塑、文创产品设计等艺术形式中 ,以艺术之美传播水文化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