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南粤红色脉络:走进广东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展

标签:
革命历史展

广东,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前沿阵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从早期党组织的艰难创建,到成为大革命中心;从土地革命的烽火燎原,到华南抗战的中流砥柱,再到为广东解放而进行的不懈战斗,每一个阶段都书写着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举办这个展览,正是为了让更多人铭记这段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将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激励新时代的我们在新征程中奋勇前行。

1 (1).jpg

展览通过五个部分,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生动地再现了广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每一部分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

广东党组织的创建

走进第一部分,仿佛穿越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20 世纪初,中国社会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在这黑暗的时刻,马克思主义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广东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之路。

《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在广东广泛传播,陈独秀先后三次到广东,在广州大力撰文宣传科学社会主义。五四运动中,周其鉴、阮啸仙、刘尔崧、杨匏安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脱颖而出,他们如饥似渴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积极投身于宣传的浪潮中。杨匏安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几乎同时问世,犹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在思想的天空中交相辉映。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广东籍进步学生谭平山、谭植棠等,参加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后,通过书信等方式向广东青年学生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回广州后创办《广东群报》,直接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留学的彭湃、李春涛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后回国成立 “社会主义研究社”,创办《新海丰》等刊物,向广大工农群众宣传社会主义 。

这些传播活动,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广东工人阶级的革命热情。1920 年冬至 1921 年春,广州相继爆发了粤汉铁路工人等八次罢工,工人阶级以磅礴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广东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阶级和干部基础。1920 年秋,在陈独秀亲自指导、帮助下,广州成立了广东共产党,这是国内最早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六个地区之一。1921 年春,陈独秀、魏金斯基等改组广东共产党,成立了 “中共广东支部”。从广东共产党到 “中共广东支部” 的演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也是陈独秀等人与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斗争决裂的结果,使广东党组织获得了新生。

1 (2).jpg

中国大革命中心的形成

第二部分,呈现的是广东成为大革命中心的辉煌篇章。1923 年 4 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驻广州,这里成为革命的指挥中心。1924 年 1 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改组国民党,实现了国共合作 。从此,广东这片土地上掀起了工农运动的热潮,成为中国大革命的策源地。

共产党人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革命洪流中。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广州沙面工人罢工和省港大罢工震撼全国。省港大罢工坚持 16 个月之久,是中国工运史上空前的、国际工运史上罕见的一场政治大罢工。罢工工人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向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发出了怒吼,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彭湃等人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成为中国农民运动的先声。他们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让广大农民看到了翻身解放的希望 。

为了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共产党人参加了两次东征。在东征战场上,他们冲锋陷阵,英勇杀敌,为消灭陈炯明的反动势力立下赫赫战功。1926 年,从广东启程的北伐战争中,共产党人同样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带领北伐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将大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全国各地。

1 (3).jpg

土地革命战争的开展

第三部分,将目光聚焦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广东大地,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然而,广东党组织并没有被敌人的屠刀吓倒,他们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继续投入战斗。

1927 年,东江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了 9 月 7 日的农民起义,随后于 10 月 30 日领导工农革命军第 2 师、农民自卫军及农民群众再次举行武装起义,占领海丰、陆丰两县全境,建立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这是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1927 年 11 月,根据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最早开展了土地革命,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为党在全国领导土地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与重要贡献。

除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广东党组织还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广州起义、年关暴动等。1927 年 12 月 11 日爆发的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英勇反击。起义军在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下,占领了广州的大部分地区,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虽然广州起义最终因敌众我寡而失败,但它像一声响亮的号角,激励着无数革命者继续前行 。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广东党组织创建了东江、琼崖等革命根据地,相继诞生红二师、红四师、琼崖红军独立师、红十一军等革命武装。这些根据地和革命武装,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保存了火种。

1 (4).jpg

华南抗战的中流砥柱

第四部分,展现了广东党组织在华南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937 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广东党组织高举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伟大旗帜,领导广东人民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38 年 10 月,日军登陆广东惠阳大亚湾,国民党守军一触即溃,广州及其东江下游地区大片国土沦陷。根据中央指示,广东省委在东江日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成立人民抗日游击武装。之后,在东江下游惠阳、东莞、宝安等地成立了多支游击队(通称东江游击队),并历经几次整编。1943 年 12 月,两部合并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兵力 1 万余人。东江纵队在艰苦的环境中,与日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他们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的交通线、据点和仓库,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41 年,东江纵队第三大队在东莞百花洞村伏击日军,击毙大队长长濑,歼敌 50 余人。日军哀叹此役为 “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

在海南岛,长期战斗在那里的红军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后来发展为琼崖纵队。1938 年 12 月,琼崖红军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由冯白驹担任队长,仅 300 余人。1939 年 2 月日军登陆海南后,国军溃逃,独立队成为琼岛抗战核心。1939 年,日军东进必经潭口渡口,琼崖纵队独立队第一中队 80 人冒日机轰炸死守渡口,鏖战至黄昏。班长李文启重伤仍坚持作战,最终牺牲。此战迟滞日军攻势,掩护大批群众转移,被誉为 “琼崖抗日第一枪” 。

此外,广东党组织还组建了珠江纵队、韩江纵队和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等人民抗日武装力量。这些武装力量在华南地区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游击网络,歼灭和牵制了大量华南地区日伪军,使华南敌后抗日战场成为全国三大敌后抗日战场之一,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 (5).jpg

为广东的解放而战

第五部分,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广东党组织领导人民为广东解放而战的故事。解放战争爆发后,广东党组织先后开辟 7 大块游击根据地,成立了粤赣湘边纵队、闽粤赣边纵队、琼崖纵队等 7 支人民解放武装。

这些武装力量在广东各地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他们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政权,为迎接全国解放大军的到来做好了充分准备。1949 年 10 月,在广东党组织的配合下,人民解放军发起解放广东之役。解放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解放了广东的大部分地区。10 月 14 日,广州解放,红旗插上了五羊城,广东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

为广东的解放而战的过程中,广东党组织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付出了巨大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为广东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1 (6).jpg

展览中的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它们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热血与理想,是历史的生动注脚。

在众多展品中,周恩来赠送的红毯格外引人注目。1927 年 10 月,周恩来率领南昌起义军南下,在广东省陆丰县南塘区兰湖村地下党员郑阿仲的安排下,住在郑阿仲堂兄郑端良家。当时,周恩来正被病魔折磨,但郑家人对他悉心照料。临别前,周恩来看到郑家一贫如洗,郑母甚至只能用麻包袋作被子,心中十分感动,于是将随身的红毯送给了郑母,以表谢意,并鼓励郑阿仲努力做好革命工作。这条红毯,不仅是周恩来对郑家人感激之情的体现,更是革命先辈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 。它见证了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里,共产党人始终心系人民,与人民同甘共苦的高尚情怀。

叶挺使用过的指挥刀,同样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把指挥刀长约 100 厘米,虽然刀鞘已生锈,但刀锋依然闪亮,刀把由铜和玉合制,镌有精美的梅花图案。1926 年,叶挺率部北伐时,就带着这把指挥刀。在历时半年的北伐战争中,叶挺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指挥风范,带领独立团击溃了吴佩孚主力,摧城拔垒,屡建奇功,他指挥的独立团和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 4 军,被两湖人民誉为 “铁军”,叶挺也因此被誉为 “北伐名将” 。这把指挥刀,是叶挺将军英勇无畏、指挥若定的象征,它见证了北伐战争的硝烟战火,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1 (7).jpg

彭湃所著的《海丰农民运动》,则是中国农民运动史上的重要文献。彭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先驱,他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建立农民协会,为中国农民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海丰农民运动》详细记录了海丰农民运动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为后来的农民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这本书,是彭湃对农民运动的深刻思考和实践总结,它见证了中国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觉醒和力量,也激励着无数后来人继续为农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还有杨匏安诗稿手迹,这是他在 1927 年底赴南洋工作期间,给在上海的堂妹夫霍志鹏寄去的两首诗,发出 “公忠不可忘” 的铮铮誓言。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杨匏安烈士存世的唯一诗稿手迹,2002 年由霍志鹏后人霍宝莲伉俪从上海捐赠给珠海博物馆。诗稿手迹上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杨匏安烈士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在艰难的革命岁月里,他身处异乡,却依然心系祖国,用诗歌表达着自己的革命情怀和崇高理想 。

1 (8).jpg

这场展览,在展陈设计上堪称别出心裁,运用了多种创新手段,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觉醒的年代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无疑是展览的一大亮点。在展厅中,高清数字化触控设备随处可见,观众只需轻轻触摸屏幕,就能清晰浏览中共一大档案文件《广州共产党的报告》 。通过体感交互技术,观众还能以独特的方式,翻页阅读《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中共一大上的报告和中共广东区委关于广东农民运动报告》,这种互动式的体验,让原本晦涩的历史文件变得生动有趣,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景。

在中共三大会议展区,多面高清屏幕生动地还原了会议上重要人物多方会谈的场景 。观众站在屏幕前,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会议现场的紧张氛围。通过触摸屏幕,还可以查看或收听会议发言、人物生平以及相关事件等信息,身临其境地学习中共三大的会议内容。这种数字化的展示方式,不仅丰富了展览的内容,还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了更加沉浸式的体验,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 。

1 (9).jpg

场景还原也是展览的一大特色 。在展览中,有许多场景高度还原了革命时期的真实面貌,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还原了中共三大会议上重要人物多方会谈的场景,从会议桌椅的摆放,到人物的神态表情,都栩栩如生,仿佛将观众带回到了 1923 年那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还有对革命根据地生活场景的还原,土坯房、农具、粗布衣衫等,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到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是如何坚持斗争、为理想而奋斗的 。这些场景还原,不仅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更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了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多媒体展示同样为展览增色不少 。展厅内,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与文物、图片相互配合,全方位地展示了广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在展示省港大罢工的部分,通过播放纪录片和历史影像资料,让观众看到了罢工工人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斗争的场面,感受到了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而在介绍广东党组织创建的过程中,配合着激昂的革命歌曲,观众的情绪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 。

1 (10).jpg

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无数革命先辈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周恩来赠送的红毯,体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叶挺使用过的指挥刀,见证了北伐名将的英勇无畏;彭湃所著的《海丰农民运动》,为中国农民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杨匏安诗稿手迹,表达了革命先烈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些珍贵的展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

创新的展陈方式,也让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体验。数字化技术、场景还原、多媒体展示等手段的运用,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立体,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身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 。

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担当,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Related cases

相关案例

持续发展,打造“更具价值”品牌交流中心

商务
咨询
0512-816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