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城阳区的江城路 101 号,有一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殿堂 —— 城阳博物馆。它于 2021 年 12 月正式开馆,建筑面积达 8000 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 2200 平方米 ,其外观设计独具匠心,将现代建筑风格与城阳的历史文化元素巧妙融合,既展现出时代的简约大气,又散发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走进博物馆,就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即将开启。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 “城阳山海间” 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分为 “远古的先民”“齐国的重要边镇”“汉代不其城”“千年的流风余韵” 四个部分 ,依托 796 件(套)展品,用 “物语” 的形式,全面展示了城阳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民国时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走进 “远古的先民” 展区,仿佛能看到万年前的城阳大地上,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陈列着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有制作精美的石器、造型独特的陶器,这些文物见证了城阳地区早期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比如,那些打磨光滑的石斧、石锛,是他们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而黑陶、灰陶制成的鼎、豆、罐等器皿,不仅实用,还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制陶工艺。其中,一件蛋壳黑陶杯,薄如蛋壳,漆黑发亮,代表着龙山文化制陶技艺的巅峰,让人不禁感叹远古先民的精湛手艺。
随着脚步迈入 “齐国的重要边镇” 展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将我们带入了春秋战国时期。城阳作为齐国的重要边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兵器,如青铜剑、戈、矛等,它们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依然散发着冷兵器时代的凌厉气息,让人联想到当年的金戈铁马、战火纷飞。此外,还有大量的齐国货币,如刀币,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铸造工艺,反映了当时城阳地区商业的繁荣。这些货币见证了齐国经济的发展,也见证了城阳在齐国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汉代不其城” 展区则将汉代不其城的辉煌展现在我们眼前。据《汉书》记载,不其县城设在今城阳之北二里之处,有居民 3600 户。从考古发现来看,这块土地在汉代已是相当繁荣。展区内,通过场景动态复原,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汉代的不其城,感受到了当时城市的热闹与繁华。此外,这里还陈列着许多汉代的文物,有精美的玉器、华丽的铜镜、实用的陶器等。其中,一件玉蝉,造型逼真,线条流畅,玉质温润,寓意着生命的轮回与不朽,是汉代玉器中的精品。还有那一面面铜镜,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艺术品,其精美的纹饰,如蟠螭纹、龙凤纹等,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铸造工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在 “千年的流风余韵” 展区,时间跨度从唐宋一直延续到明清、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文物更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城阳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有唐宋时期的瓷器,其造型优美,釉色温润,体现了当时制瓷业的高度发展;有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或笔墨精妙,或意境深远,展现了文人墨客的才情与风骨;还有民国时期的民俗用品,如服饰、家具、生活用品等,这些文物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漫步于城阳博物馆的展厅,就像翻开一部厚重的历史书籍,每一件展品都是书中的一页,记录着城阳的过去。在众多的展品中,青铜器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其中,一件东周时期的青铜提梁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壶身装饰着精美的蟠螭纹和云雷纹,线条流畅,富有动感。提梁的设计巧妙,既实用又美观,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这件青铜提梁壶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城阳地区在东周时期与外界文化交流的见证,反映了当时城阳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
书画作品也是博物馆的一大亮点。明清时期的一些书画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一幅明代画家的山水画卷,笔墨淋漓,意境深远,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独特魅力。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川的雄伟壮丽、云雾的缭绕变幻,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的世界。

还有清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字体刚劲有力,又不失飘逸洒脱,或古朴典雅,或灵动活泼,展现了不同书法家的独特风格和艺术追求。这些书画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也反映了当时城阳地区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精神世界。
这些珍贵的展品,承载着城阳的历史记忆,它们是城阳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这些展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城阳地区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除了丰富的基本陈列和珍贵的特色展品,城阳博物馆还经常举办各种精彩的特展,为市民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这些特展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为传播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观妙入真 —— 永乐宫艺术瑰宝展” 曾在城阳博物馆盛大开展 ,这是山西省重点打造的对外交流展览项目,也是永乐宫艺术瑰宝首次走进山东进行展览展示。展览围绕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元代宫观建筑群 —— 永乐宫,依托 132 组 230 件(套)展品,全方位彰显了永乐宫高超的建筑、壁画、雕塑艺术。展览分为 “瑞应永乐”“天宫巍峨”“素壁华彩”“遗珍重光” 四个部分,将永乐宫的建筑、壁画、道教文化、迁建等全方位的故事娓娓道来。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高达 3.02 米的巨型孔雀蓝釉鸱吻,这是元代官式建筑最高等级的孔雀蓝琉璃,其造型精美,色彩鲜艳,让人惊叹不已;还能欣赏到 1:1 复制的三清殿《朝元图》东、西二壁壁画,110 余平米的巨幅高清壁画输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永乐宫三清殿内,直观感受众仙朝元、满墙风动的震撼景象 。此次展览采用大场景和数字化沉浸式设施设备,让观众更好地领略了永乐宫艺术的超凡魅力,精彩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俑笑千年 —— 北朝邺城陶俑艺术特展” 同样令人瞩目 。这次展览由城阳区博物馆与安阳金石艺术博物馆合作举办,甄选了 106 套共 192 件北朝时期的陶俑,涵盖了胡人俑、仕女俑、仪卫俑、劳作俑、镇墓俑等多种类型。这些陶俑以妙趣横生的姿态,生动地展示了逝者生前的威仪、欢愉与日常,负载着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展览以邺城的兴衰浮沉为线索,通过 “城池浮沉”“丝路金声”“风华熔铸” 三个部分,带观众了解北朝时期的邺城,触摸多元文化的温度,感受乱世中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气息 。展厅内,强烈的色彩对比配合灯光与造型装置,全方位渲染了展览的艺术氛围,还设置了超大篇幅的徐显秀墓葬壁画艺术墙、南北朝外交天团图鉴 ——《职贡图》(局部)装置等打卡点,为观众提供了多角度的出片可能,让观众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 “玩” 得开心 。

城阳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地和展示场所,更是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它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致力于传承历史文化,培养公众的文化素养。
博物馆与学校、社区等合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京口小学的队员们就曾走进城阳博物馆,开启了一段聆听历史、感受文化、穿越时空的研学旅程 。队员们穿梭在文物之间,专注听讲,静静观赏,感受厚重的历史气息。留存在博物馆的历史描述和文物记载了城阳地区四千多年的文化发展脉络,也是千年青岛的一个缩影,队员们观看展陈文物、聆听讲解,仿佛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先贤对话,一幕幕古今对照的场景宛如在眼前重现 。
而鑫江物业也曾组织小业主开展 “俑笑千年 梦回北朝” 城阳博物馆研学活动 。在参观《俑笑千年 —— 北朝邺城陶俑艺术特展》时,小业主们跟随着解说,从朝代解析到邺城城池规划,感受着北朝都城的兴衰脉搏;沿着各类陶俑的足迹,仿佛听见了古丝绸之路上悠扬的驼铃、金戈铁马中的朝代更迭。一位中学生小业主表示,书本上靠背诵去了解知识,通过本次展览,让自己对北朝历史的理解更具体、深刻了,这很有意义。

除了研学活动,博物馆还举办各类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公众带来精彩的文化盛宴。这些讲座涵盖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让公众有机会深入了解相关知识。比如,在一场关于城阳历史文化的讲座中,专家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讲述,为听众呈现了城阳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让大家对家乡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城阳区博物馆联合区教体局,与区内中小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开展 “探寻历史‘不其’而遇”—— 博物馆进校园宣讲活动,该活动已在全区中小学举办 60 余场,参与师生近 3 万人次 。活动依托城阳区博物馆 “城阳山海间” 历史陈列展览及相关文物、展品,用 “物语” 的形式向青少年讲述城阳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这段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到历史文化,还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