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地区的竹文化版图中,宜宾竹文化博物馆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是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竹文化博物馆 ,建筑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共 4 层,建筑呈南北楼,梯级错层结构。自建成开放以来,它不仅成为宜宾这座 “中国竹都” 的文化新地标,更是连接竹文化与竹产业的重要枢纽,在传播竹文化、推动竹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西南地区竹文化展示、研究、交流的核心场所,承载着传承和弘扬竹文化的重要使命,吸引着无数游客、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探索竹的奥秘与魅力。

宜宾竹文化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是自然与现代美学的精妙融合。从远处眺望,博物馆仿佛是由一根根翠绿的竹子编织而成,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融为一体 ,散发着 “竹风雅韵” 的现代气息。其外观以绿色为主色调,呼应着竹子的自然色彩,彰显出竹文化的清新与活力。走近博物馆,竹子样式的立面构件映入眼帘,这些精心设计的构件不仅在外观上模拟了竹子的形态,更在细节处展现了对竹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博物馆周边种植着郁郁葱葱的竹子,形成了一片天然的竹林景观。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欢迎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建筑与竹林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们在尚未踏入博物馆时,便已沉浸在浓郁的竹文化氛围之中。这种将建筑融入自然的设计理念,不仅减少了建筑对环境的突兀感,更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走进宜宾竹文化博物馆,仿佛踏入了一座竹文化的艺术殿堂,丰富的馆藏令人目不暇接。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诉说着竹子与人类文明的不解之缘。博物馆通过精心设计的展厅布局和展陈方式,将竹文化的历史、工艺、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生动地呈现给观众,让人们在参观过程中全方位领略竹文化的独特魅力。
竹历史文化展厅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展出的 200 余件展品,宛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追溯竹子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千年足迹 。从先秦时期的竹工具,到唐代的竹家具,再到明清时期兴盛的竹工艺,展厅以清晰的历史脉络,展示了竹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广泛应用和文化内涵。
在先秦时期,竹子就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展厅中陈列的竹制农具、渔具等,反映了当时竹子在农业和渔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简单而实用的工具,见证了古人的智慧和勤劳,也开启了竹子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的序幕。随着时间的推移,竹子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到了唐代,竹家具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为家居环境增添了一份自然与雅致。展厅中展示的唐代竹椅、竹榻等家具,造型简洁大方,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竹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明清时期,竹工艺达到了鼎盛阶段,各种精美的竹雕、竹编作品层出不穷。展厅里陈列的明清竹雕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有人物、花鸟、山水等,雕刻细腻入微,线条流畅自然,将竹子的质感和艺术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些作品不仅是实用的工艺品,更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繁荣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除了实物展品,展厅还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的体验空间。通过多媒体展示、虚拟现实等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竹文化的魅力,了解竹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种植、加工和使用情况,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竹工艺精品展厅是竹文化博物馆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汇聚了来自亚太地区的 7 位手工艺大师以及数十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 200 余件杰作 ,每一件作品都堪称艺术瑰宝,展现了竹子作为工艺材料的无限可能性和独特魅力。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竹编画,这些作品以竹子为原料,通过精湛的编织技艺,将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中,竹编画《遵义会议会址》以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再现了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场景,让人不禁为竹编艺人的高超技艺所折服。除了竹编画,展厅里还有许多精美的竹雕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花卉等,每一件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其中,竹根雕《达摩祖师》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雕刻工艺,展现了达摩祖师的神韵和气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竹工艺精品展厅中,宜宾竹工艺和江安竹簧等非遗文化得到了重点展示。江安竹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近 500 年的历史。它以楠竹内壁的竹簧为原料,以刀为笔,利用各类雕刻技法,刻出山水、人物、花鸟等纹饰,制成的制品包括竹簧、竹雕刻、竹筷等多个品种。江安竹簧的工艺独特,其作品造型优美,雕刻精细,既保留了中国书画完美的笔墨神韵,又显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工艺技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展厅中展示的江安竹簧作品,件件都是精品。如一件竹簧挂屏,画面上雕刻着一幅宁静的山水图,远处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近处的树木郁郁葱葱,溪水潺潺流淌,一位老者在溪边悠然垂钓,整个画面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这件作品不仅展示了江安竹簧高超的雕刻技艺,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这些作品的展示,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宜宾竹工艺和江安竹簧的独特魅力,感受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宜宾竹文化博物馆众多的珍贵展品中,《长江颂一号》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星,它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竹艺界的巅峰之作 。这件作品由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江安竹簧代表性传承人何华一创作,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和精湛技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长江颂一号》是一件竹雕笔筒,高 39.5cm,底座直径 30cm,口直径 22cm,中部直径 20cm 。其口面采用乌木雕刻的荷花,寓意廉洁;底座采用乌木雕刻的竹节,象征高风亮节。整个作品的设计巧妙,将竹子的自然形态与艺术创作完美融合,展现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何华一对长江母亲河的深厚情感与记忆,他以散点透视法构建了一幅宏大的山水画,采用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将长江两岸的崇山峻岭、叠泉飞瀑、栈道凉亭、帆船竹筏等景色以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层次丰富,空间感毕现 。画面中共有 23 个人物,虽仅有半个米粒大小,但却神态各异、生动有趣,仿佛能让人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和船桨划水的声音。
在第一组画面中,展现了长江上游的地貌特色,有山有水,动静结合,彰显了古老长江文化的风貌,歌颂了美丽的山川和勤劳勇敢的先民们 。第二组画面则表现了万里长江的崇山峻岭、百舸争流、宏伟建筑和人文景观,综合展现了长江三峡的奇伟风貌。作品刻画入微,细节之处尽显匠心,每一处雕刻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长江之畔,亲身领略其壮丽景色。
《长江颂一号》自问世以来,便在国内外屡获殊荣,它曾参加上海世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并荣获首届世界竹藤大会金奖、首届四川省民间工艺百家精品展 “十佳” 作品奖、2012 年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2015 年中国工艺美术 “百花奖” 金奖等多项大奖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何华一精湛技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竹艺文化的充分肯定。它向世人展示了竹子作为艺术创作材料的无限潜力,以及竹艺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竹科普研学展厅是博物馆内一处充满趣味与知识的互动空间,它以独特的展陈方式,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竹子科学奥秘的大门 。展厅借鉴了科技馆的布展方式,以竹子五千万年进化史为线索,将 “竹类植物进化→竹类植物特征→竹子未解之谜→宜宾竹种→竹子的现代应用与研究” 的竹子科学故事,以知识点 + 展项组团的方式巧妙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走进展厅,仿佛踏入了一片神奇的竹林世界。这里不仅有栩栩如生的竹子模型,展示了竹子从竹笋破土而出到长成参天翠竹的全过程,让观众直观地了解竹子的生长习性;还有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的大自然场景,通过逼真的音效和光影效果,营造出竹林的静谧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竹林之中 。
在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以通过 AR 望远镜,探索竹林生境,寻找隐藏在竹林中的各种动物,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也可以参与为竹林动物填色的互动游戏,通过拍照与自己创作的作品互动,增加参观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此外,展厅还设有显微镜观察区,观众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竹子的细胞结构,了解竹子的微观世界,深入探究竹子的奥秘。
对于孩子们来说,竹科普研学展厅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乐园。在这里,他们可以在玩耍中学习到丰富的竹子科学知识,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展厅中的各种互动展项和深入的科学知识讲解,也能让他们对竹子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如果说竹科普研学展厅是通过互动体验让观众了解竹子的科学知识,那么 5D 沉浸空中影院则是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带领观众在奇幻的竹境中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之旅 。
5D 沉浸空中影院位于竹文化博物馆北一楼,面积达 620 平方米,采用无缝拼接 LED 巨幕,构成六面 “盒子” 沉浸空间 。观众站在影院中间的悬浮观赏桥上,仿佛化身仙侠,“御剑飞行” 于竹海之上。影院运用风格化渲染、全景声效、震撼的视觉表达等技术,呈现出三维立体视听影像,让观众获得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
影片以宜宾本地竹海神话 “瑶箐造竹” 为切入点,讲述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相传,蜀南竹海所在的 “万岭山” 原是女娲娘娘补天时遗落的赤石。金鸾仙子为将荒芜的万岭山编翠织绿,私自下凡触犯天规。瑶箐仙子为救金鸾,编织了绿波接上九天,感化上天,随后与神兽一同护竹,从此成就蜀南竹海 。
随着影片的播放,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神话中的世界。蓝天白云下,远处峰峦竹林密布,碧浪连天;近处,清澈溪流在竹林间汩汩流淌,绿竹成荫 。观众不仅能感受到竹子的摇曳生姿,还能听到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甚至能闻到竹子散发的清新气息。影片中的特效逼真,如遇风雨时,观众能感受到风雨的扑面而来;飞行时,能体验到速度与激情,仿佛真的在竹海中穿梭。
在这约 10 分钟的影片里,观众沉浸在竹境之中,不仅领略到了宜宾竹海的壮美风光,更感受到了竹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种独特的体验,让观众对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让宜宾竹文化博物馆的竹文化之旅更加丰富多彩、令人难忘。

宜宾竹文化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示竹文化的场馆,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竹文化的重要平台。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积极参与,让竹文化在互动与体验中深入人心。
亲子活动是博物馆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在这些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一起探索竹文化的奥秘,感受亲子互动的温馨与快乐 。例如,博物馆曾举办过 “竹韵童心,亲子共绘” 活动,活动现场,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用竹子制作画笔,在画布上描绘出心中的竹子世界 。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画出了茂密的竹林,有的画出了可爱的熊猫在竹子间嬉戏,还有的画出了用竹子搭建的美丽家园 。家长们则在一旁耐心指导,与孩子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还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了解了竹子的特性和用途,培养了他们对竹文化的兴趣。

除了亲子活动,博物馆还积极开展研学活动,与学校、教育机构等合作,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 。研学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参观展览、聆听专家讲座、参与手工制作等环节 。学生们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博物馆的各个展厅,了解竹子的历史、文化、工艺等知识 。专家讲座则邀请了竹文化领域的学者和专家,为学生们深入解读竹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手工制作环节是研学活动的高潮,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制作竹编、竹雕等工艺品,体验竹工艺的魅力 。通过这些研学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让竹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据宜宾竹文化博物馆馆长李冰洁介绍,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共接待研学五万多人次,研学活动融合竹文化传承、生态教育于一体,推动了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文化活动的举办,让宜宾竹文化博物馆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场所,也让竹文化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未来,博物馆将继续举办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为传承和弘扬竹文化贡献更多的力量 。

宜宾竹文化博物馆作为西南地区竹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使命,在多个层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博物馆宛如一座守护竹文化的坚固堡垒。它将散落于历史长河中的竹文化碎片精心收集、整理与展示,无论是古老的竹制工具,还是精美的竹编、竹雕工艺品,都在馆内找到了安身之所,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展品是竹文化的物质载体,见证了竹子在人类生活中的演变历程,让后人能够直观地感受竹文化的源远流长。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与传播,竹文化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文字,而是鲜活可感的文化实体,激发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使竹文化得以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在推动竹产业发展方面,宜宾竹文化博物馆起到了强大的引擎作用。它不仅展示了竹文化,还通过展示各种竹制产品,如竹家具、竹器皿、竹纤维制品等,让人们深入了解竹子的广泛用途和经济价值 ,为竹产业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展示与交流平台。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创业者和竹产业从业者的关注,促进了竹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 。
博物馆还通过举办各类竹产业相关的研讨会、交流会等活动,汇聚各方智慧,为竹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推动宜宾竹产业朝着更高质量、更具创新性的方向发展,成为宜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
宜宾竹文化博物馆还在提升城市形象和促进旅游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宜宾的文化新地标,它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成为宣传宜宾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 。游客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领略到竹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感受到宜宾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貌,从而提升了宜宾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博物馆周边的旅游配套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为宜宾的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