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新乡长垣的河南矿山智能产业园内,一座独具特色的博物馆静静矗立,它就是世界首座起重机械博物馆 —— 中国起重机械博物馆。当你第一眼看到它,或许就会被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神秘的气息所吸引,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这座于 2024 年建成开放的博物馆,建筑面积达 7600 平方米 ,它宛如一座时光宝盒,收藏着起重机械从古至今的发展密码,让人迫不及待想要走进,揭开起重机械发展的神秘面纱。

踏入博物馆,就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 5000 年的时空旅行,起重机械的发展历程在眼前徐徐展开。从 3000 多年前中国人发明的原始起重工具辘轳 ,到约 800 年前古罗马人发明的单臂吊架起重机,再到近现代各种先进的起重机,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诉说着人类智慧的伟大。
早期的辘轳,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结构虽然简单,却解决了人们从深井中取水的难题,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那个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时代,辘轳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取水效率,推动了农业灌溉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起重机械不断发展演变。古罗马时期发明的 “trispastos”(三滑轮起重机)和 “polyspastos” 等复杂系统,提高了起重能力,展现了当时先进的工程技术水平 。
中世纪的踏车起重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高耸的哥特式教堂建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早期的起重机械,虽然在起重量、使用范围和工作效率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们为后来起重机械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到了近现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钢铁工业的发展和电气化技术的应用,起重机械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18 世纪中后期,英国瓦特改进和发明蒸汽机之后,为起重机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1805 年,格兰工程师伦尼为伦敦船坞建造了第一批蒸汽起重机,标志着起重机械从人力、畜力驱动时代进入了蒸汽驱动时代。1846 年,英国的阿姆斯特朗把新堡船坞的一台蒸汽起重机改为水力起重机,进一步拓展了起重机械的动力来源。
20 世纪初期,欧洲开始使用塔式起重机,随后,固定式塔式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轮胎式汽车起重机等现代起重机类型相继问世,它们不仅起重能力大幅提升,而且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强,能够满足不同工程场景的需求。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起重机械行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从最初的模仿学习到后来的自主创新,我国起重机械企业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起重机械制造和小吨位起重机械产品出口国,在超大吨位和智能型起重机械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徐工集团等领军企业不断推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推动了我国起重机械行业的发展,也让中国起重机械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踏入古代起重机械展厅,就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劳作现场。这里陈列着各种古老的起重机械,它们造型古朴,虽然没有现代起重机的高大威猛和先进技术,但每一件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辘轳,那简单而实用的木质结构,通过一根轴和一个摇把,就能轻松地将水桶从深井中提起。
在古代,辘轳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取水的重要工具,也是农业灌溉的得力助手。它的出现,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取水效率。而那些用于建筑施工的杠杆、滑轮等简单起重工具,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在古代建筑工程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们帮助古人建造了宏伟的宫殿、坚固的城墙和精美的桥梁,见证了古代文明的辉煌。每一件展品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
也许是一位工匠在长期的实践中,偶然发现了某种力学原理,从而发明了新的起重工具;也许是一群劳动者,在艰苦的劳动中,通过不断改进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故事,不仅是起重机械发展的历史,更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赞歌。

走进近代起重机械展厅,工业革命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起重机械,在动力和结构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蒸汽起重机,巨大的锅炉和粗壮的机械臂,仿佛在诉说着那个蒸汽时代的辉煌。它的出现,标志着起重机械从人力、畜力驱动向蒸汽动力驱动的转变,大大提高了起重能力和工作效率。
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电动起重机逐渐取代了蒸汽起重机,成为了起重领域的主力军。电动起重机不仅操作更加方便,而且效率更高,噪音更小。在这个展厅里,还能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起重机,如桥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等。
它们的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满足不同工程场景的需求。这些近代起重机械的发展,离不开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为起重机械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工业革命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规模的建筑施工和工业生产对起重机械的需求急剧增加,进一步推动了起重机械行业的发展。

新中国起重机械展厅里,展示着我国起重机械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这里陈列着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各种起重机,它们是我国工业实力不断提升的见证。从最初的模仿学习国外技术,到后来的自主创新,我国起重机械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如今,我国的起重机械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还远销海外,为世界各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一些标志性的成就让人倍感自豪。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超大吨位起重机,能够满足大型工程建设的需求,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智能型起重机的出现,更是将起重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对工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起重机械人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奋斗。

在长垣起重之乡展厅,你能感受到一座小城与起重机械产业的不解之缘。长垣,这个被誉为 “中国起重机械之乡” 的地方,从 “一把锤子敲出一个产业” 的起步,到如今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努力。20 世纪 70 年代,长垣的手艺人们凭借着一把锤子,开始维修、翻新手拉葫芦和电动葫芦等起重机配套件,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到了 70 年代末,已经发展至 300 多家作坊式个体企业。1987 年,长垣第一家股份制起重机厂 —— 河南省新乡市矿山起重机厂成立,标志着长垣起重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开始。之后,长垣引导大量作坊式生产逐步发展成集约式经营,先后成立了豫中、卫华等 30 多家起重机厂和 500 多家配件厂,为长垣起重机产业集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如今,长垣已拥有起重整机及配套规模生产企业 1300 多家,实现年产销起重机 30 万台(套)、零部件 170 万台(套),桥门式起重机占全国 70% 的市场份额。在这个展厅里,还展示了长垣当地一些知名企业的创新成果。卫华集团,作为全国最大、世界第二的工业起重机制造企业,产品销至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卫华集团在研发上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建立了多个高端研发平台,推动着起重行业制定国际标准,其新型 “中式” 起重机的发布,优化了产品结构,提升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河南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紧跟市场需求变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还带动长垣多家起重机企业找准定位、协同发展 。新科起重通过轻量化技术的开发,使得其新型起重机在减重与小型化上有了显著的突破,最大可减重 45%,缩小体积 40%,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些企业的成功,不仅是长垣起重产业发展的缩影,更是中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体现。

中国起重机械博物馆以 “传承起重机械历史文化,科普起重行业发展脉络” 为宗旨,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它的存在,不仅是对起重机械发展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起重机械行业的发展历程,激发人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
对于行业研究而言,博物馆里丰富的藏品和详实的史料,为专家学者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他们可以深入了解起重机械的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例如,通过研究古代起重机械的结构和原理,可能会为现代起重机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对近代起重机械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技术创新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公众教育方面,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类科普活动,如科技活动周开放日专题活动、线下宣讲等,让更多的人了解起重机械的发展历史和工作原理。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公众的科学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对于青少年来说,参观博物馆可以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到先进的科技成果,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在科技活动周开放日专题活动中,河南矿山员工及社会人士齐聚一堂,开启了一场沉浸式起重文化科普之旅。通过观看展品、听取讲解和参与互动体验,他们对起重机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魅力。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博物馆为起重机械行业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在这里,企业可以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分享成功经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长垣当地企业的创新成果在博物馆中得到展示,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宣传自己的机会,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同时,博物馆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技术交流会等活动,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进步,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