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初,无锡鸿山地区一场普通的基建工程,却意外揭开了一段尘封千年的历史。施工过程中,工人发现了一些陶瓷器碎片,这些碎片看似寻常,却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由此,一场考古探索之旅拉开帷幕。
2003 - 2005 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鸿山镇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墩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令人惊喜的是,在 15 个土墩中,有 7 座墓葬被确认为战国早期的越国贵族墓。这些墓葬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墓,其中以邱承墩特大型墓为核心,呈扇形分布。根据随葬品的等级和规模,专家们还确定了越国贵族的五个等级,这是我国第一次较完整地揭示越国贵族墓葬在同一墓地中的分布规律。
鸿山越国贵族墓的发现,填补了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考古资料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无锡市政府决定在遗址上建设鸿山遗址博物馆。经过数年的精心筹备与建设,2008 年,鸿山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了人们了解越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此后,鸿山遗址博物馆不断发展,2020 年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 ,其影响力与日俱增。

鸿山遗址博物馆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建筑本身也是一件融合历史与地域文化的艺术杰作。从远处眺望,博物馆宛如一张蓄势待发的弯弓,这种独特的平面造型,正是吴越争霸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生动象征,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与英雄豪情 。
走近博物馆,仿先秦时期古城墙的建筑墙体,以其质朴而厚重的姿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墙体表面的色彩与江南农田土壤机理相同,使博物馆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毫无违和感,真正做到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环绕四周的水道,波光粼粼,既为博物馆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又仿佛是历史长河的隐喻,流淌着千年的记忆。而屋面上的特制青铜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古朴的光芒,进一步强化了青铜时代吴越争霸的历史氛围。
步入馆内,江南水乡风格的庭院映入眼帘。博物馆的中轴线建筑屋面采用两面坡顶设计,线条简洁流畅,充满了温婉的江南韵味。入口部位和中央大厅之间的庭院地面,用青砖铺设,每一块青砖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江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庭院中,绿树摇曳,花草繁盛,与古朴的建筑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氛围。在这里,游客可以暂时忘却外界的喧嚣,沉浸在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美好意境中。

步入鸿山遗址博物馆,就如同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馆内精心设计的四大展陈区域,从不同角度、以多样方式,为观众全方位呈现了吴越地区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带领大家开启一场精彩绝伦的穿越时空之旅。
“凤鸣鸿山,星移吴越 —— 鸿山遗址考古与历史文化陈列” 区域是这场穿越之旅的起点。在这里,数字化手段被巧妙运用,为观众打造出沉浸式的历史体验。站在水晶电子沙盘前,动态光影不断变幻,鸿山遗址的地理环境变迁仿若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而全息投影技术的运用更是一绝,它成功重现了吴越春秋时代的场景,观众仿佛瞬间穿越,亲眼目睹那个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时代,感受着吴越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激荡与交融 。
这个展厅全面涵盖了鸿山墓群、邱承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吴家浜遗址的相关内容,是对鸿山遗址考古成果的一次深度梳理与展示。从遗址的最初发现,到考古队一步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每一项关键的考古发现,都在这个展厅中得以呈现。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详实的图文资料以及生动的多媒体展示,观众可以系统地了解到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鸿山地区的文化演进过程,探寻吴越文化的根源与发展脉络。

邱承墩战国贵族墓原址展厅则是一个更为直观的历史窗口,这里完整保留了遗址原状,搭配着精心制作的图文说明,将当年的考古发掘现场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站在这片古老的墓地上,仿佛能看到考古工作者们当年小心翼翼发掘文物的身影,感受到他们揭开历史秘密时的那份激动与喜悦。
展厅不仅是对遗址的简单呈现,更是一个科普的平台。在这里,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高等级贵族的墓葬形制和等级规格体系,认识到不同规格的墓葬所反映出的社会等级差异。通过对墓葬结构、陪葬品分布等细节的展示与讲解,人们能够窥见当时贵族生活的奢华,以及严谨的墓葬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从而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更全面的认识 。

“陶源瓷本 —— 鸿山越墓孑遗” 展区聚焦于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青瓷器和陶器,以独特的数字化方式科普器物材质与加工技术,让观众领略到这些古老器物背后所蕴含的精湛工艺和深厚文化内涵 。
在这个展区,观众可以通过数字化互动设备,深入了解商周时期吴越地区青瓷器和硬陶器的制作过程,从原料的选取、成型的工艺,到烧制的火候控制,每一个环节都被细致地呈现出来。一件件精美的青瓷器和陶器静静陈列在展柜中,它们造型各异、纹饰精美,有的简洁古朴,有的则充满了神秘的图腾色彩,每一件都是吴越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展现出当时吴越地区独特的审美风格和高超的制陶制瓷技艺。

除了上述三个常设展厅,鸿山遗址博物馆的临时展厅也总是充满惊喜。临时展厅会不定期举办各类特色展览,展览内容丰富多样,可能是与吴越文化相关的专题展览,深入挖掘吴越地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文化领域的内涵;也可能是与其他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文物交流展,让观众有机会欣赏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 。
这些临时展览为博物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新鲜感,每一次来到临时展厅,都像是开启一场未知的探索之旅,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会在这里邂逅怎样的历史惊喜。它们不仅丰富了观众的观展体验,也进一步拓宽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边界,让鸿山遗址博物馆成为一个常看常新的文化宝库。

玉飞凤无疑是鸿山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无锡这座城市的独特标识。它出土于鸿山越国贵族墓,是国内发现最早的微雕玉器 。这件小巧玲珑的玉器,长仅 3.2 厘米、高 2.6 厘米、厚 0.5 厘米 ,却凝聚着越国工匠的非凡智慧与精湛技艺。玉飞凤受沁呈白色,微透明,凤额处那一抹鲜艳的红色圆斑,恰似点睛之笔,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与灵动。它作振翅欲飞状,双目及冠减地成高浮雕,翅及尾采用边缘切割成形,工艺之细腻令人惊叹。
更为神奇的是,器身两面用微雕工艺阴刻细密的鳞形纹和羽线纹,在放大镜下,这些细微的纹路清晰可见,每一条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越国玉器微雕技艺的高超水平 。
关于玉飞凤的功用,专家们推测它可能是古代墓主的配饰物,是当时贵族流行的一种悬佩玉饰。在古代,玉器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玉飞凤象征着天下安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 。
如今玉飞凤已成为无锡市徽的造型主体,其秀逸之形、翔动之姿,完美地喻示着无锡这座城市的祥瑞腾飞,与 “尚德务实,和谐奋进” 的无锡城市精神高度契合 。无论是在城市的地标建筑上,还是在各种文化活动中,玉飞凤的形象随处可见,它已然成为无锡城市文化的核心符号,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无锡人的心中 。

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同样是鸿山遗址博物馆的一件稀世珍宝,其独特的造型和罕见的工艺,让每一位参观者都为之着迷。这件器物出土于鸿山邱承墩特大型墓,主体质地为泥质灰白陶,总体呈球形,中间镂空,下部为矮圈足,圈足内侧有单向凹槽 。球身之上,八条蛇蜿蜒盘绕,它们相互交织,一蛇口衔另一蛇尾,形成了一个玲珑剔透的球状,仿佛正在演绎一场神秘的生命之舞。这些蛇形态各异,或头向上扬,圆目紧睁,口微张,仿佛在发出无声的嘶吼;或盘成圆圈状,姿态悠然,栩栩如生 。
蛇头和蛇身之上点缀的点点蓝色琉璃釉,与器物本身的白色陶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将整件器物装点得璀璨夺目。而红彩的巧妙点缀,更是为其增添了一抹灵动与活力,使其在庄重中又透露出几分俏皮。
这种红白蓝三色的制陶工艺和点状琉璃的施釉技法,在当时极为罕见。琉璃釉的烧制难度极大,需要对温度进行精确控制,而白胎、红彩和蓝色琉璃釉历经千年而不褪色,充分证明了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彩釉陶制作工艺,其工艺水平之高令人赞叹 。
作为越国贵族墓葬中的珍贵陪葬品,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不仅见证了越国历史上的辉煌,其独特的蛇形装饰,更是成为研究越国图腾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实物资料。在越文化中,蛇被视为权力和神灵的象征,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文献中多有关于越人蛇图腾崇拜的记载,如《说文・虫部》中 “蛮” 条释为 “南蛮,蛇种” ,明确指出古代南方一些族群,包括吴、越在内,尊奉蛇为祖先,自视为蛇的后裔。
《国语・吴语》及《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也揭示了蛇图腾在越国政治外交上的运用,如越王勾践以刻绘龙蛇的神木示好吴国,以及吴国修建蛇门以制越国的历史事件 。这些文献记载与无锡鸿山越墓等考古发现中大量出现的蛇形装饰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了越人蛇图腾崇拜的历史画卷 。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正是这一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也铭刻着越人对蛇图腾的深厚信仰,每一道琉璃釉的光泽,每一处蛇纹的雕琢,都在向世人诉说着两千多年前那些与蛇有关的神秘故事 。

在鸿山遗址博物馆的馆藏中,还有一大批精美的仿青铜青瓷或硬陶质地的乐器、礼器,它们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共同构成了一部生动的吴越文明交响乐。乐器有甬钟、镈钟、编磬、勾鑃、錞于、丁宁、振铎、鼓座、缶、悬铃等十类之多,均为打击乐器 。这些乐器不仅造型逼真,而且组合完整,堪称先秦时期打击乐器的大观。
其中青瓷三足缶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它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乐器缶,填补了我国音乐史的空白,为音乐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缶作为乐器从未被出土或确认过,而鸿山遗址出土的青瓷缶,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清晰的历史脉络,让我们对古代音乐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当我们站在这些古老的乐器前,仿佛能听到当年那悠扬的乐声穿越时空,在耳边回荡,感受到吴越先民们在音乐中寄托的情感与追求 。
礼器同样丰富多样,除了常见的鼎、豆、壶、盆、盘以外,还有较为少见的青瓷盉、鉴、罍和考古发现的青瓷温酒器、冰酒器、吊釜沥水器等 。这些礼器不仅造型与青铜器一致,还贴有青铜器常见的兽首流、兽面耳或铺首,而纹饰则以戳印的 “C” 形或 “S” 形纹模仿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蟠螭纹或蟠虺纹,工艺精湛,纹饰精美 。
在古代社会,礼器是礼仪制度的重要载体,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不同规格的礼器,以彰显其身份和地位 。鸿山遗址出土的这些礼器,为我们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礼仪制度和贵族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严谨的社会等级秩序和丰富多彩的贵族生活场景 。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鸿山遗址博物馆从未停下脚步。近年来,博物馆积极与其他博物馆开展广泛合作,携手共进,共同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其中与三星堆博物馆的合作尤为引人注目。2025 年 5 月 17 日,无锡市吴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中心与三星堆博物馆签订了博物馆共建协议,这一合作开启了双方在文物保护、展览交流、学术研究等多领域的深度协作新篇章 。
在文物保护方面,双方将共享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经验。鸿山遗址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多为越国时期的珍贵遗迹,而三星堆博物馆则拥有众多神秘独特的古蜀文物,两地文物的材质、保存环境等各有不同,通过交流合作,双方可以借鉴彼此在文物修复、保存环境控制、预防性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和策略,为文物的长久留存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

展览交流也将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未来,我们或许有机会在鸿山遗址博物馆欣赏到三星堆那些造型奇特、充满神秘色彩的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珍贵文物,感受古蜀文化的独特魅力;而鸿山遗址博物馆的玉飞凤、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等镇馆之宝,也可能走进三星堆博物馆,让西南地区的观众领略到吴越文化的温婉细腻 。这种跨地域的文物交流展览,不仅能够丰富展览的内容和形式,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盛宴,更能促进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让人们在欣赏文物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
学术研究领域的合作同样前景广阔。鸿山遗址代表的吴越文化与三星堆所代表的古蜀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起源、发展、交流等方面都有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双方的专家学者可以围绕这些课题开展联合研究,通过对文物的分析、考古遗址的考察以及历史文献的梳理,进一步揭示吴越文化与古蜀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证和理论支持 。
除了与三星堆博物馆的合作,鸿山遗址博物馆还与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等达成了战略合作 。这些合作将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开发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如联合推出特色文创产品、设计精品研学旅游线路等 。通过这些举措,不仅能够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