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展”的展厅,时间仿佛在瞬间凝固,又被拉回到1949年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春天。这里没有宏大的说教,只有一件件沉默的文物、一幅幅定格的影像、一行行朴实的文字。它们如同历史的目击者,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却蕴含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向我们诉说着那段“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岁月。
序厅:巨幅地图与战略决断
展览的开篇,是一张覆盖了整个墙面的《渡江战役态势图》。这张已经泛黄的军事地图,是战役最高指挥部的智慧结晶。图上,粗壮的蓝色箭头代表国民党军队苦心经营的“立体防线”,而无数鲜艳的红色箭头,则如一支支离弦之利箭,从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锐不可当地指向江南。站在这张图前,无需多言,参观者便能瞬间感受到战役的宏大规模与那种“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雷霆万钧之势。它不仅仅是一张作战地图,更是一个新时代向旧时代发出的总攻号令,是伟大战略决断的视觉化体现。
“人民的渡江”:一条小船与万千民心
如果说地图勾勒的是战略的骨架,那么展厅中央那艘斑驳的木质渔船,则是整场战役的灵魂所在。它船体不大,甚至有些简陋,船身上还依稀可见岁月留下的水渍与磨损。然而,正是这艘看似普通的小船,以及它背后代表的成千上万艘民船,承载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驶向胜利的航程。
它的背后,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下,长江北岸的民众掀起了巨大的支前热潮。展览中有一张黑白照片,记录了一位名叫颜红英的19岁渔家女,她奋力划桨送解放军过江,在炮火中头发被汗水浸透,脸上却写满了坚毅。她的形象,成为了“渡江第一船”精神的永恒象征。据统计,沿线群众共筹集了5万余条这样的船只,其中很多船工父子、兄弟一同上阵,甚至有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艘沉默的小船,无声地呐喊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理。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人心的胜利。
“血染的征程”:一封家书与无私牺牲
在冰冷的武器装备旁边,一份泛黄褶皱的家书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这是一位名叫徐全的年轻战士在渡江前夜写给母亲的信。信中,他语气平静地汇报了近况,叮嘱母亲保重身体,却在最后写道:“儿此次南下渡江,不知是否还能回来……但为了全中国的解放,儿万死不辞!”
这封未能及时寄出的家书,成了他的绝笔。他在渡江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2岁。薄薄的信纸,承载着钢铁战士对家的柔情与对国的忠诚。在他的事迹旁边,陈列着一件布满弹孔的血衣和一枚已经变形的党员证。它们不需要任何华丽的辞藻,其本身的存在就是最震撼的告白。渡江战役中,有2万多名像徐全一样的烈士,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长江南岸。他们的牺牲,为南京的黎明铺就了最悲壮也是最绚烂的底色。
“胜利的号角”:一面红旗与一个时代的终结
整个展览最高潮的部分,无疑是那面曾经在总统府楼顶高高飘扬的红旗。它不再鲜艳如初,边角甚至有些破损,但它所象征的意义却重若千钧。1949年4月23日,第三野战军第35军的先头部队攻入南京,冲进了总统府。战士们沿着旋梯飞奔而上,扯下那面飘扬了22年的青天白日旗,将这面红旗升上了旗杆顶端。
展厅里循环播放着这段珍贵的历史影像:战士们簇拥在楼顶,欢呼雀跃,脸上洋溢着无法抑制的喜悦与自豪。这面红旗的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彻底终结,和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的正式开始。它不仅是军事占领的标志,更是一个划时代的政治宣言。站在它的面前,我们仿佛能听到那一刻响彻金陵上空的欢呼与历史的沉重回响。
“新生的序章”:一张布告与城市的黎明
南京解放后,城市如何从战火中迅速恢复秩序与生机?一张张贴于街头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 (即“约法八章”)给出了答案。这张布告的复制品在展厅中十分醒目,它以简洁有力的文字,宣布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民族工商农牧业、一切公私学校等政策。
它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卓越的城市治理能力。入城部队纪律严明,露宿街头,对市民秋毫无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展厅中另一件文物——国民党政府官员仓皇出逃时遗落的个人物品,包括散落的文件、来不及带走的金银细软。这两组文物的并置,生动地揭示了为何国民党会失尽民心,而共产党能赢得天下。南京,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城,在解放军的护卫和政策的感召下,迅速扫除了战争的阴霾,商店开业,工厂复工,学校复课,迎来了真正的和平与希望。
走出展厅,现代南京城的繁华景象扑面而来。秦淮河畔流光溢彩,紫金山下车水马龙。回望这座展览,我们深感,它不仅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场与先辈的跨时空对话。
那艘斑驳的木船、那封未寄出的家书、那面破损的血衣、那面象征胜利的红旗……每一件展品都不是冰冷的古董,它们是有温度、有呼吸的历史片段。它们告诉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从怎样的荆棘与血火中走来;它们提醒我们,“渡江精神”——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不怕牺牲的勇气、军民一家的团结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是永远不能遗忘的宝贵财富。
这场展览,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可敬。它让我们铭记,七十五年前的那个春天,长江之畔的风雨如何变得苍黄,百万雄师如何以人民为舟,以信念为帆,冲破天险,迎来了一个民族的新生。而这,正是我们走向未来最坚实的精神基石。